有一天,阿禾在教蜀山氏族人做陶管时,不小心把陶土弄到了一个叫阿蛮的蜀山氏少年身上。阿蛮生气地推了阿禾一把:“你故意的吧!” 阿禾赶紧道歉,可阿蛮还是不依不饶,两人吵了起来。
昌意和昌仆正好路过,看到这一幕,昌仆皱了皱眉:“看来你们还是没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昌意却笑着说:“年轻人之间闹点矛盾很正常,我们可以让他们一起合作做一件事,增进感情。”
于是,昌意让阿禾和阿蛮一起负责修建一条灌溉水渠,连接雅砻江和蜀山氏部落的稻田。阿禾懂中原的水利技术,阿蛮熟悉若水的地形,两人分工合作,阿禾设计水渠的路线,阿蛮带领族人挖渠。
一开始,两人还经常吵架,但慢慢的,他们发现彼此都有优点 —— 阿禾聪明,懂得多;阿蛮力气大,做事认真。水渠修好的那天,看着清澈的江水顺着水渠流进稻田,阿禾和阿蛮都笑了,之前的矛盾也烟消云散。
昌仆看着这一幕,对昌意说:“你说得对,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成为一家人。” 昌意笑着说:“我们不仅要成为一家人,还要一起把若水流域建设得更好。”
第 3 章 粟稻混种创新,昌意联姻定联盟
随着时间的推移,昌意部落和蜀山氏部落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但新的问题出现了:中原的粟种在若水流域虽然能生长,但产量不如稻子;而稻子在海拔高的地方又长不好,只能在低地种植。部落的粮食还是不够,族人们又开始担心起来。
“首领,怎么办啊?再这样下去,我们还是会饿肚子的!” 阿禾着急地问昌意。昌意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看着田里的粟和稻子,突然有了主意:“我们可以尝试粟稻混种!在海拔高的地方种粟,海拔低的地方种稻子,再修水渠把水引到高地,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土地了!”
可这个想法遭到了阿石和蜀山氏族老的反对。“粟和稻子习性不一样,怎么能混种呢?万一都种死了,我们就真的没活路了!” 阿石激动地说。蜀山氏族老也附和:“我们种稻子种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说过混种的,你这是瞎折腾!”
昌意没有放弃,他带着阿禾和阿蛮,在雅砻江边找了一块试验田,亲自耕种。他教阿禾和阿蛮根据地势划分地块,高的地方种粟,低的地方种稻子,还在地块之间修了小小的灌溉水渠,根据作物的需求调节水量。
每天天不亮,昌意就带着阿禾和阿蛮去试验田干活,除草、施肥、浇水,一点都不敢马虎。阿禾的手被稻叶割破了,阿蛮的脚被石头砸伤了,可他们都没有放弃。
三个月后,试验田的粟和稻子都成熟了。看着金灿灿的粟穗和沉甸甸的稻穗,族人们都惊呆了 —— 混种的产量比单一种植粟或稻子提高了一半!“太好了!我们有足够的粮食了!” 阿禾激动地跳起来,族人们也欢呼雀跃。
阿石和蜀山氏族老羞愧地低下了头,阿石说:“首领,是我错了,我不该怀疑你的想法。” 昌意笑着说:“没关系,只有尝试过,才知道行不行。现在,我们可以把粟稻混种的方法推广到整个若水流域,让所有族人都能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