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闭馆音乐响起时,林微犹豫再三,从书签盒里挑出最完整的那片枫叶。红色的叶肉脉络分明,像封写满心事的信。她悄悄走到物理系阅览区,在标着 “江熠” 名字的固定座位上,将枫叶轻轻夹进那本摊开的《量子力学导论》里。

离开图书馆时,晚风掀起她的帆布包带,里面的《穆旦诗集》硌着后背,像颗正在发烫的秘密。林微不知道,三楼靠窗的座位上,那个刚结束实验的男生正捏着那片枫叶,对着灯光看了很久,直到手机屏幕亮起,显示着 “母亲” 的来电时,才迅速将枫叶塞进笔记本夹层。

他按下接听键的瞬间,眼底的温度骤然冷却,仿佛刚才对着枫叶出神的人只是个幻觉。

秋雨敲打着系楼公告栏的玻璃,林微盯着那张泛黄的 A4 纸,指腹反复摩挲着 “跨学科创新项目” 几个字。文学系与物理系联合攻关 “科学史文献的叙事重构”,她的名字被圈在文学组第一位,而物理系组长那一栏,“江熠” 两个字像枚冰冷的图钉,死死钉在纸面中央。

“听说物理系那边指定要江熠带队,” 组长抱着文件夹撞了撞她的胳膊,“咱们系主任特意交代,千万别跟他们起冲突,毕竟人家是学校重点扶持的实验组。”

林微的指尖在公告栏上发出白雾,想起图书馆那叠印着公式的报告。她从帆布包里抽出笔记本,上次江熠写着方程的便签被小心夹在里面,红色枫叶书签的脉络透过薄薄的纸页映出来,像道隐秘的血管。

第一次合作会议定在周三下午的阶梯教室。林微提前半小时到场,投影仪正播放着物理系准备的 PPT,满屏的数据图表让她眼晕。江熠踩着三点整的铃声走进来,黑色冲锋衣沾着雨珠,将笔记本电脑往桌上一放,发出沉闷的声响。

“文学组的方案我看过了。” 他没多余的寒暄,直接点开林微提交的创意文档,“用意识流手法重构双缝干涉实验史?这是写小说还是做研究?”

林微攥紧了笔:“科学史不仅是数据记录,更包含研究者的情感流动 ——”

“我们要的是可量化的叙事模型,不是抒情散文。” 江熠打断她的话,鼠标指针在 “情感流动” 四个字上画了个圈,“请用数据证明这些‘流动’对文献传播的实际影响。”

阶梯教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文学组的同学都屏住呼吸,林微看到江熠虎口的疤痕在灯光下泛着浅白,像道没愈合的伤口。她深吸一口气,翻开笔记本:“1927 年索尔维会议的记录显示,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中,非逻辑性语言占比达 37%,这些‘无效沟通’恰恰成为后世解读量子力学的关键入口 ——”

“歪理。” 江熠的钢笔在桌面上轻点,发出规律的哒哒声,“用文学理论解构物理史,本质是对科学严谨性的消解。”

这场争执持续了整整两小时。直到窗外的雨停了,江熠才合上电脑:“下周一之前,给我一份带数据支撑的修订版。” 他起身时,林微注意到他桌角放着本《科学革命的结构》,扉页露出半片枫叶的红。

那个周末,林微在实验室待到凌晨。荧光灯下,她对着文献库的统计数据发愁,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文件传输提示 —— 来自 “江熠” 的共享文件夹里,躺着二十篇关于科学传播的实证研究论文,最新一篇的下载时间是十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