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上下求索
陈启明那句“这条路,必须修!”如同一声号令,打破了云崖乡长久以来的沉闷与僵持。但口号之后,是更为具体、也更为艰难的跋涉。
第二天一早,阳光驱散了连日的阴霾,但乡政府里的气氛却截然不同。陈启明眼睛里的血丝未退,但那份颓唐已被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取代。他雷厉风行地召开了党委会,不再是讨论“修不修”,而是直接部署“怎么修”。
“林嘉译同志负责项目前期所有技术性工作和向上对接,需要乡里哪个部门、哪个人配合,直接提!我只要结果!”陈启明的话掷地有声,目光扫过全场,无人再敢提出异议。“我负责征地拆迁、群众工作和应对县里可能的各种‘关切’!散会!”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云崖乡这架沉寂已久的机器,开始围绕着“修路”这个核心,高速且略显生涩地运转起来。
林嘉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也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他的宿舍成了临时指挥部,墙上贴满了放大精细化的路线图纸、政策文件摘录、各部门联系方式。他电话打得发烫,电脑几乎永不熄屏。
向上争取支持,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首先瞄准了县交通局和扶贫办。他不再空谈理想,而是带着那份浸染了灾难教训的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一次次往返于县城和云崖乡之间。
过程远比想象中曲折。他需要面对经办人员的程式化敷衍:“材料先放这儿,我们研究研究。”需要应对科长的专业性质疑:“你们这个地质勘测数据不够详细,边坡处理方案得再论证。”更需要攻克副局长、局长们的谨慎:“想法是好的,但县里财政也紧张,这么多乡镇都等着要钱,得统筹安排嘛。”
林嘉译学会了耐心,学会了更精准地阐述。他不再单纯强调云崖乡的贫困,而是重点突出修路后对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整合的潜在贡献。他抓住每一次汇报机会,甚至“偶遇”领导的机会,不卑不亢,数据清晰,逻辑严密。
他还学会了“借势”。那场山洪灾难的报道被有意无意地呈送到相关领导的案头。惨痛的代价,成了最有力的无声诉求。
几次碰壁后,他摸到了一些门道。他开始注意沟通的方式,甚至会提前揣摩不同领导可能关注的重点,准备不同的汇报侧重点。他感觉自己正在迅速褪去书生气,被迫成长为一个熟悉基层政治话语体系的“谈判者”。
而陈启明这边,则是另一番景象。他的“战场”在田间地头,在农家院落。
最硬的骨头,就是李家坳那片地,以及李、王两家长达十五年的世仇。
陈启明没有召开大会,而是换上了一双旧胶鞋,先独自去了老支书李大有家。他没带任何干部,就提了两瓶酒,一包花生米。
就在李大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