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群官员异口同声,统一了口径。

朱由检听到了这样的办法,一下子就给气笑了。

“这就是你们这些文武百官,想出来的办法吗。”

“征收未来三年的银子,亏得你们想的出来。”

“就凭百姓手中的那点银子,还能够交得起税吗!”

“交不起银子怎么办,是不是要造反?”

“趴在百姓的身上吸血,处处压榨那些普通百姓,让他们活不下去。”

“你们是想让朕当昏君,当亡国之君吗。”

“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动摇我大明根基!”

“蠢货,愚不可及的玩意儿!”

朱由检咬牙切齿的痛骂。

这番话不可谓不重。

又是王国,又是动摇大明根基,还牵连着造反。

魏藻德一群人根本就不敢接话茬,只能不断的跪在地上磕头。

“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可除了从百姓手中征收银子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如果没有银子的话,军队的士兵们不打仗。”

“皇太极以及李自成等人,将会不断的祸害大明。”

“官员们没有相应的俸禄,各种政令都没办法推行下去。”

“没有办法赈灾,成千上万的灾民只能饿死。”

“我大明帝国的处境,恐怕更加堪忧啊。”

“是啊,皇上。”

“一切以大明帝国的大局着想,只能苦一苦那些百姓。”

“没办法交齐三年的赋税,哪怕是提前征收一年或者两年的也行啊。”

“请皇上为大局考虑!”

一群官员们找着各种借口。

想方设法的就要提前征收赋税,从百姓的身上压榨银子。

眼看着这一个个的官员,一提到银子就想搜刮普通百姓。

一群人丝毫没有提及自己,以及世家和商人。

果然。

官商勾结,都是一群利益团体。

这些人又怎么可能舍得,把自己兜里的银子掏出来呢。

这不是贪官污吏是什么。

朱由检心里面越发的冰冷,满朝的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可用的。

这也怪前身当皇帝的时候,只会被一群文官牵着鼻子走。

那些真正对大明有用的人,都已经被调离朝堂了。

要么就被处决掉,这才有现在的局面。

愚蠢。

真是愚蠢。

朱由检在心里面暗骂了几句。

前身做的苦,现在由他来承受。

想到了这些的朱由检,此时此刻也不装了。

他冷眼看着众多的文武百官,抬手打断官员的借口。

“够了,这些理由朕已经听烦了。”

“后金人,反贼等等,全都是我大明帝国的祸害。”

“军队、官员以及众多的灾民,都需要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和粮食。”

“大明百姓们过的就已经够苦了,从他们手中提前征税的事情,就此作罢吧。”

“朕不同意。”

一听到朱由检不同意,从百姓的手中征收银子。

魏藻德、陈演一群人,模样都带着几分不解。

这不应该呀。

按照自家皇上以往的风格。

知道大明现在的处境有多么的糟糕,一定会苦一苦百姓的。

可今天确实不一样了,属实是有些反差。

一个个官员们下意识的,就想再劝说一番。

只不过还没等他们开口,朱由检接下来的话就让众多官员急了。

“各位爱卿,你们是朝廷选拔的人才。”

“能够站在朝堂上的,也都是我大明帝国的支柱。”

“虽然说不用从百姓手中征收银子,但缺口的问题依然存在。”

“朕这里有解决的办法。”

“ 第一个是让众位爱卿,都把家里面的银子捐出来,用来报效朝廷。”

“第二个是征收商业税,我大明帝国自古以来的商税不高,这方面一直没收上多少银子。”

“可是在朕看来,一群商人们一个个的富得流油。”

“这些年商业繁荣, 加征商税应该能征收到不少。”

“从这两方面入手,路子已经摆在众位爱卿面前了。”

“朕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多的银子。”

朱由检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案。

果断跟官员们摊牌的他,说完以后就这样静静的看着。

一个个大明普通的百姓,几乎是穷的叮当响。

这些人的身上才有几个钱呀,征收都征不了多少。

而且中途还有众多官员经手 ,收到的银子要被贪污一大半。

既然如此,那就直接从官员和商人入手。

朱由检说完以后,朝堂上一片寂静。

张开嘴巴的官员们,一时之间都面面相觑。

一群人跪在了原地,这才猛然的惊醒过来。

什么!

自己家的皇上说了什么!

让他们这些官员捐款,加征商业税!

这可不行。

这两条搞银子的路子,就是割他们这些人的血。

站在朝堂上的人,谁没有跟商人勾结呀。

谁的背后,没有站着家族?

这些年凭借着他们的关系,捞到了众多的银子。

这是他们的银子啊,跟朝廷有什么关系。

身为大明朝堂的官员,可不意味着真的要把银子奉献出来。

没有了银子,他们这些官员吃什么喝什么。

还怎么好好享受奢华的生活。

这么多年当官,好不容易捞了那么一点银子。

要是现在捐出去的话,那这官不就白当了吗。

辛辛苦苦多年,谁都不愿意把银子拿出来。

更不愿意朱由检征收商业税,因为他们都知道商业税有多么的庞大。

那些商人确实富的流油,每年都少不了相应的孝敬。

背后还有一定的分城呢。

想到了这些的官员们,警醒过来以后。

一个接着一个的在朝堂上, 痛哭流涕的哭穷和劝说。

“皇上,皇上。”

“不是老臣不愿意捐银子,不是不愿意报效朝廷。”

“而是老臣这些年以来,都依靠着俸禄而活,养活一大家子就很困难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银子。”

“皇上臣也一样,你也知道臣一直以来就是个清官、两袖清风,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银子拿出来。”

“如果真要捐的话,最多只能捐个100两银子,对比朝廷的缺口来说是九牛一毛,怕捐出来让人笑话。”

“皇上,微臣一直以来家境贫寒,有心想要捐银子报效朝廷,可实在没有那个能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