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按您笔记本上规划的路线走省道。您说过,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不在目的地。”

林建国脸上浮现出惊讶继而欣慰的表情:“你读了我的笔记本?”

“每一页都读了。”林静轻声说,“包括您写给妈妈的那些诗。”

老人微微脸红,转过头去面朝窗外,但嘴角挂着掩不住的笑意。

旅程伊始并不顺利。林静虽然精通现代摄影技术,但对父亲偏爱的传统风景摄影知之甚少。她习惯了拍摄时装和人物,对自然光和景深的掌握生疏得很。

在徽州宏村,她按照父亲的指导架起三脚架,却总也找不到他所说的“最佳构图”。

“镜头再往左一点,等到那片云遮住太阳的瞬间。”林建国坐在折叠椅上指挥。

林静焦急地调整着:“现在吗?云过来了!”

“不,再等等,等阴影覆盖到湖心亭的尖顶时...”老人闭着眼睛,仿佛能看见似的,“就是现在!”

林静按下快门,捕捉到了那一刻——阳光从云隙间透出,正好照亮湖对面的古建筑群,水面倒影如画。回放照片时,她不禁惊叹:“爸,您怎么知道那一刻会...”

“我看见了。”林建国微笑着说,“用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随着旅程继续,父女俩逐渐找到了默契。林静学会用语言为父亲描绘场景:光的质量、色彩的变化、人物的动作、建筑的细节。而林建国则凭借记忆和经验,指导女儿如何捕捉转瞬即逝的完美时刻。

在黄山之巅,为了拍摄日出,他们凌晨三点就开始登山。林静背着沉重的器材,搀扶着父亲一步步向上。

“你应该自己上去,找好位置,”林建国喘着气说,“带我只会拖慢你的速度。”

“我们说好的,我是您的眼睛。”林静坚持道,紧紧地挽住父亲的手臂,“没有您,这些风景就没有灵魂。”

当太阳终于跃出云海,将金色洒满群峰时,林静按照父亲的指示连续拍摄。回到酒店查看成果时,她惊讶地发现那些照片有着她个人作品中从未有过的深度和情感。

“这张很好,但曝光过度了零点三档。”林建国听着女儿的描述,准确指出问题所在。

“您怎么知道?”

“从你描述的光线强度和我皮肤感受到的温度推测的。”老人淡然道,“明天同一时间,减零点三档再试一次。”

林静看着父亲被阳光刻满皱纹的侧脸,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看见”。

旅途中,他们在一家路边小店歇脚。店主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林建国年纪相仿。看到林静携带的摄影器材,他眼睛一亮。

“摄影师?”店主问林建国。

老人微笑着点头:“曾经是。”

“我年轻时也玩过摄影。”店主兴奋地说着,从柜台下拿出一本泛黄的相册,“看,这是我七十年代拍的。”

林静帮父亲翻开相册,一页页描述里面的照片。大多是黑白影像,记录着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

“这张很好,”林建国听着描述说,“前景的自行车与背景的标语形成时代感,构图平衡又不失动态。”

店主惊讶地看着林建国:“您...看得见?”

林静正要解释,林建国轻轻摆手制止了她。他转向店主的方向:“有些画面,不需要眼睛也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