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翻着日记,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窗外的月光慢慢移开,书桌上的光暗了下来。她合上书,把木盒子放回抽屉,却在关抽屉时,摸到了抽屉内壁的一个小凸起——像是个暗格。
她用指甲抠了抠,暗格的门弹了开来,里面放着一枚小小的月亮胸针。胸针是银色的,月牙中间镶着颗红色的小珠子,珠子有点氧化,却依旧亮。林晚拿起胸针,突然想起钥匙上的月牙——原来钥匙上的图案,真的是照着这枚胸针刻的。
第三章 张阿姨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林晚被巷口卖豆腐的吆喝声吵醒。她洗漱完,拿着那枚月亮胸针下楼,想找张阿姨问问苏念的事。
张阿姨正在楼道口择菜,看见林晚就招手:“姑娘,要不要吃点青菜?我昨天刚从老家带来的,新鲜得很。”
“谢谢张阿姨。”林晚走过去,把胸针递给她,“您见过这个吗?是在苏奶奶的抽屉里找到的。”
张阿姨接过胸针,眼睛一下子红了:“这是苏奶奶的宝贝啊……当年陈默去边疆前,送她的定情信物。苏奶奶戴了好多年,后来年纪大了,怕弄丢,就收起来了。”
“陈默……是苏奶奶的丈夫吗?”林晚坐在张阿姨旁边的小凳子上,轻声问。
张阿姨叹了口气,把择好的青菜放在篮子里:“算是吧。他们俩是在图书馆认识的,那时候苏奶奶还是高中生,陈默在隔壁大学读书。陈默喜欢读诗,苏奶奶喜欢看书,经常坐在一张桌子上。后来陈默毕业了,本来要去当老师,结果赶上边疆征兵,他就报名了。”
“苏奶奶那时候没拦着他吗?”林晚问。
“拦了啊,怎么没拦着。”张阿姨笑了笑,眼里却有了泪,“苏奶奶那时候哭了好几天,说边疆太远,太危险。可陈默说,‘国家需要人,我是男人,得去’。走的前一天,他们在楼下的梧桐树下定了亲,陈默说,等他回来,就娶苏奶奶,在302这个房子里过日子——这房子是陈默家传下来的,他走之前,把钥匙交给了苏奶奶。”
林晚想起昨天在抽屉里看到的日记,心里酸酸的:“那陈默……后来没回来吗?”
张阿姨的声音低了下去:“没回来。1962年的时候,部队寄来了烈士证,说陈默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苏奶奶拿到烈士证,坐在梧桐树下哭了一天一夜,可她就是不信,说陈默没牺牲,只是迷路了,会回来的。”
“她一直等着?”
“等了一辈子啊。”张阿姨擦了擦眼泪,“后来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她都拒绝了。她说她得守着这房子,守着陈默的钥匙,不然陈默回来找不到家。我们小区里的人都知道她的事,也没人再劝她。每年中秋,她都会在阳台摆个小桌子,放两个月饼,一杯茶,说要等陈默回来一起吃。”
林晚想起书桌上的旧钢笔,突然问:“张阿姨,苏奶奶是不是会写东西?我在书桌上看到一支旧钢笔。”
“是啊,苏奶奶以前是小学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张阿姨点头,“她退休后,每天都在书桌前写东西,有时候是日记,有时候是信。我们问她写给谁,她说是写给陈默的。她说陈默在边疆能收到,只是回信慢。”
林晚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站起来,对张阿姨说:“张阿姨,谢谢您告诉我这些。我……我想把苏奶奶的东西好好收着,就像她还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