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他想过“正常”的生活了。
我当时以为,这是对我最高的赞美。现在才知道,这背后真正的含义。
我,江迟,一个情绪稳定、生活规律、从不歇斯底里的“正常”女人,不过是他走出那场惊天动地的“追妻火葬场”失败阴影后,找来治疗自己创伤的一剂良药。
他不是爱我,他只是需要我。需要我的“正常”,来包裹他那颗早已被另一个女人烧得千疮百孔、至今仍在流血的心。
我们的婚姻,我们这三年看似完美的恩爱,不过是他为自己构建的一个“安全屋”。
可现在,房子的主人回来了。他这间安全屋,也要藏不住了。
而我,这颗被他吃了三年的药,好像……也要失效了。
5. 火葬场烧剩下的灰
真相,像一把淬了冰的刀,缓慢地、一寸寸地,剖开了我的心脏。
最初的24小时,是生理性的剧痛。我吃不下任何东西,胃里翻江倒海,整夜整夜地失眠。我闭上眼睛,就是沈修跪在雨中哀求的画面,和我自己像个傻子一样,为他精心准备生日惊喜的画面。两相对比,像一出巨大的黑色喜剧。
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冲动,想立刻冲到他面前,把那些论坛截图甩在他脸上,声嘶力竭地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要用我的爱,去填补他为另一个女人留下的血窟窿?
但我忍住了。
作为一个浸淫在各种叙事结构里的设计师,我太清楚这种“爆发”的无效性了。歇斯底里,只会让自己显得像个小丑,而他,那个永远体面的沈修,只会用一句“迟迟,你冷静一点”来占据道德高地,将问题的核心,从他的“欺骗”,转移到我的“失控”上。
这个套路太旧了。我不想演。
从剧痛中缓过来后,一种绝对的、冰冷的冷静,开始占据我的大脑。我不再是一个妻子,我变成了一个分析师,一个局外人,开始冷眼旁观我自己的婚姻。
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这三年的点点滴滴。我发现,沈修对我所有的“好”,都带着一种模式化的、精准的“正确性”。他记得所有纪念日,送的礼物永远昂贵且得体;他会在我生病时无微不至,照顾得像一本教科书。但这一切,都像一个被输入了“完美丈夫”程序的AI,完美,却缺少了灵魂。
他对我,有体贴,有关心,有责任,唯独没有“冲动”。
他从未在某个突兀的瞬间,不顾一切地想要见我。他从未因为我一句无心的话,而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他看我的眼神,永远是温和的、平静的,像在看一件让他安心的、珍贵的艺术品。
而他看苏锦,哪怕只是一个窗口的剪影,眼神里却有火,有毁灭,有不顾一切的占有欲。
我像一个法医,冷静地解剖着我们婚姻的尸体,在那些看似温暖的血肉下,找到了早已坏死的、冰冷的骨骼。
原来,他爱的是失控,是戏剧性,是求而不得的痛苦。那是他的“爽点”。
而我,江迟,我的稳定,我的平和,我的不作不闹,只是他用来对抗“爽点”后遗症的“止痛药”。
当他痛苦发作时,他需要我。当他风平浪静时,我又显得那么……索然无味。
我甚至开始怀疑,他深夜跑出去,未必是苏锦主动联系了他。更有可能的是,在我们这三年平静无波的婚姻里,他那颗追求戏剧性的心,又开始不甘寂寞了。他需要去那座“火葬场”的废墟旁,去闻闻那些烧剩下的灰烬的味道,来提醒自己,他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