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买了一本青少年版的《西游记》,每天晚上,像说书先生一样,给他读一章。

“话说那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不能动弹……”我声情并茂地读着。

李小宝听得津津有味。

我心里一喜,觉得这次总算找对路子了。

读到“三打白骨精”的时候,问题来了。

“舅舅,”李小宝打断我,“为什么唐僧那么笨?白骨精明明是个坏蛋,他还要赶走孙悟空?”

“因为……因为唐僧是凡人,他看不出那是妖怪。”

“那猪八戒也看不出来吗?他以前还是天蓬元帅呢。”

“呃……猪八戒比较懒,还贪吃,没仔细看。”

“那孙悟空为什么不直接把唐僧打晕,然后把妖怪打死再救醒他?这样唐僧就不会念紧箍咒了。”

我被他这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惊呆了。我愣了半天,才想出一个理由:“因为……因为那是他师父,他不能那么做。”

“为什么不能?师父做错了事,就不能纠正他吗?我们老师说了,要勇于指出别人的错误。”

我感觉我不是在给他讲故事,我是在参加一场关于《西游记》的学术辩论会。他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地打在了故事的逻辑漏洞上。

为了能回答他那些层出不穷的“为什么”,我被迫把原版的《西游记》找了出来,重新读了一遍。我还上网查了大量的资料,从佛法隐喻,到人物原型,再到明朝的社会背景。

当我再次给他讲“三打白骨精”时,我的说辞变成了这样:

“你看,唐僧代表的是一种世俗的、眼见为实的规则。而孙悟空,代表的是超越规则的、看透本质的力量。他们之间的矛盾,其实是‘规则’与‘真相’的冲突。唐僧赶走悟空,不是他笨,而是他必须维护自己所信奉的那个‘规则’。这是一个团队领导者在管理上的必然选择……”

我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

李小宝听完,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问:

“舅舅,那最后他们取到真经了吗?”

我一口气差点没上来。我费了半天劲,从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给他分析,结果他只关心结局。

我发现,我给他“精神补给”的最终结果,是把我自己的精神世界,建设得无比丰富和强大。

我读完了《西游记》,又读了《三国演义》。为了给他讲明白“草船借箭”,我自学了气象学和心理学。为了给他解释“空城计”,我研究了博弈论。

我的知识面,在辅导他的过程中,得到了史诗级的拓宽。

而李小宝,他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上百个英雄人物的名字,并且每天在家里COSPLAY。今天他是孙悟空,明天他是诸葛亮,后天,他拿着两个锅盖,说自己是“双持狂战士”张飞。

我姐看着“走火入魔”的儿子,和书卷气越来越浓的弟弟,眼神里充满了迷茫。

她大概在想,自己当初那个只想打游戏的弟弟,是怎么变成一个“行走的百科全书”的。

7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要期中考试了。

这是检验我这两个月“回炉重造”成果的时刻。我心里,比李小宝还紧张。

考试前一天,我给他做了最后一次的考前冲刺。我把我总结的所有“必考知识点”和“解题大招”都给他复习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