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赵工明显愣了一下,老板却笑得像捡了钱:”好好好!你们安排对接,我去催美工那边!“

等老板脚步声远了,赵工盯着屏幕上的乱码般的注释:“陈工,你们这项目...用的什么框架?“

这可不是什么现成的框架,项目比较早,软件行业更新迭代太快,当初可没有现在这么多成熟的框架。这个项目是我们自己开发的框架,所以开发思想和模块和市面上的差距比较大。

赵工的脸色明显沉了下来,手指在键盘上无意识地敲了两下。他大概没想到,这套系统连框架都是定制的,没有文档的话,几乎寸步难行。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轻松:“别担心,框架虽然老,但逻辑很清晰。我带你从头过一遍,保证让你上手。“赵工勉强点了点头,眼神里的警惕却松动了些,他知道,现在离不开我了。

项目交接最微妙的地方在于,接收人只能把交接人说的东西记下来,却永远不知道交接人没说什么,就像教人用钥匙开门,却故意不提门后拴着恶犬。

赵工问什么,我就答什么,甚至把十年前的开发笔记都翻出来,一条条解释变量命名规则。他眉头越皱越紧,却只能硬着头皮听,毕竟,业务方面他才来自然不清楚,连该问什么都不知道。

下班铃一响,我立刻合上笔记本,起身收拾背包。

赵工急忙拦住我:”陈工,这个审批流的异常分支我还没完全理解,你给我讲完再走……“

我指了指墙上的时钟,语气轻松:”抱歉啊,到点下班了。今天已经讲了很多,你先把这些消化一下吧。“赵工张了张嘴,最终没再坚持,只是低头翻看那堆零散的笔记,眉头紧锁。

3

整个下午,赵工确实拿到了不少信息,从变量命名规则到文件路径,甚至还有十年前的老代码注释。但这些东西被我东拉西扯地讲得毫无章法,他就像在迷宫里打转,最大的收获,大概只是摸清了项目里那些代码和资源的具体位置吧。

经过一下午的交流,我发现赵工对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技术很熟悉,但遇到需要自己从头搭建的底层逻辑时,就显得有些吃力。

这个项目用的都是最基础的开发方式,很多地方没有现成的框架可以参考,以他的经验,别说两周,就算再给他一个月,恐怕也很难吃透。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的白炽灯晃得人眼晕,我刚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老板就攥着保温杯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台,清嗓子的动静比平时大了三分,显然是憋着劲儿要搞动员。

他扫了圈人,目光 “唰” 地锁定赵工,语气热得能烫到人:“必须重点表扬赵工!为了项目加班到后半夜,这份责任心,咱们都得好好学!”

话音刚落,他眼神慢悠悠飘到我这儿,话里的暗示明晃晃的:“做技术不能只守着自己的时间点,团队协作得跟上。昨天那么关键的时候,有人到点就走,还好赵工能扛事,没耽误进度。”

我手里转着笔,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不就是拿我当反面教材么?扣了六成绩效的事儿全公司都知道,他愿意说就说,反正我心里门儿清,真到出问题那天,谁尴尬还不一定。这种场面话,听着就像耳边风,犯不着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