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晨光启程
ᅟᅠ 晨光熹微时分,我站在泸州回龙湾汽车站前,手里捏着前夜从晚报上剪下的一小块旅游资讯。两千年的夏天,空气里浮动着煤烟与豆浆的气息,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在潮湿的空气中交织,竟生出几分市井的诗意来。站内人声鼎沸,各式班车排开,车头上挂着白底红字的路线牌,被晨风吹得微微晃动,像是随时准备启程的旅人,躁动不安。
ᅟᅠ "纳溪!纳溪!马上走了!差两位!"售票员从车窗探出半截身子,声音尖锐地吆喝着,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那是个约莫四十岁的女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制服,头发利落地盘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她的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扫视着站内的人群,精准地捕捉每一个可能的乘客。我挤上前去,问那面色黝黑的售票员:"姐姐,到天仙洞咋个走?" "先到纳溪,三块!"她麻利地答道,同时伸手拉我上车,"快点喽,马上发车!"她的手劲很大,粗糙的手掌上有厚厚的茧子,想必是常年这样拉扯乘客留下的印记。
ᅟᅠ 车厢里弥漫着汗味和汽油的混合气息,还夹杂着某种说不清的甜腻味道。塑料座椅裂开了口子,露出黄色的海绵,像是咧开嘴在嘲笑这破旧的交通工具。我拣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车窗玻璃上积着薄薄的灰尘,用手指一抹,便能划出一道清晰的痕迹。那时候的车上还有大叔叼着烟侃大山,可惜那时候我还没学会,无法享受大叔们的乐趣了。
ᅟᅠ 车缓缓驶出车站,窗外是流动的市井图景:骑自行车的人铃铛叮当响,车把上挂着刚买的早点;早点摊前围着一圈人,老板娘手脚麻利地打包着豆浆油条;卖报的老汉挥舞着当天的报纸,头版上某个领导的照片在晨光中一闪而过。
ᅟᅠ 车行至小市转角处,突然有人喊道:"师傅,刹一脚!" 司机熟练地减速,刹车片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车门嘶啦一声打开,上来一个拎着竹篮的老妪,篮子里盛满了黄澄澄的枇杷,个个饱满圆润,散发着清新的果香。老妪穿着藏蓝色的布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在脑后挽成一个髻。她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零钱,一枚一枚地数给售票员。"阿婆,又去城里卖枇杷啊?"售票员显然认识她,语气亲切了许多。 "是啊,今年的枇杷甜得很。"老妪笑着,露出稀疏的牙齿,脸上的皱纹像被精心雕刻过一般深刻。
ᅟᅠ 这是那个年代常见的景象——班车随叫随停,没有固定的站台,只有熟悉的招呼。车上的乘客似乎都认识这位卖枇杷的老妪,有人问她今年的收成,有人问她儿子的近况,车厢里顿时充满了温暖的市井气息。老妪的枇杷在篮子里微微晃动,像是一颗颗金灿灿的小太阳,照亮了这个平凡的早晨。
ᅟᅠ 到了纳溪,我依售票员所言,转乘一辆红色三轮摩托。那摩托车停在一排店铺前,司机是个戴草帽的中年汉子,正靠在车座上打盹,草帽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个长满胡茬的下巴。听到脚步声,他懒洋洋地抬起帽檐,露出一双惺忪的睡眼。"天仙洞好多钱?"我问。 "五块!"他伸出沾着油污的手指,指甲缝里嵌着黑色的油垢。 "三块走不走?" "上来嘛!"他笑着摇头,这便成了交。那时的讨价还价是一种必要的仪式,仿佛不经过这个程序,整个交易就不完整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