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立刻切换到应急频道,调动所有感官,大脑飞速运转。
“海航7811,可以下降到8400米保持,前方帮你清空航路,预计25分钟后落地白云机场,地面救护车已经联系,你现在的位置,正东方向3点钟有军机活动,注意避让。”
“收到,海航7811,感谢。”
我没有时间去理会一杯姜茶。因为我的世界里,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比一杯姜茶的挑衅,重要一万倍。
只是,当我处理完特情,看着屏幕上所有光点都平稳飞行时,指尖还是传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冰冷。
我知道,战争已经开始了。而我的敌人,选择了一个我最无法分心的战场。
2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风平浪静。陈敬元飞了两个国际长途,我们只在清晨和深夜,隔着时差,潦草地聊几句。他没提林悦,我也没问。我们之间,有一种成年人特有的默契,或者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雷区规避”。
直到周五,我轮休。闺蜜拖着我去做SPA,美其名曰“正妻的自我修养”。
“你看你看,又来了!”闺蜜把手机怼到我面前,语气里满是恨铁不成钢。
林悦的朋友圈更新了。这次是一张在驾驶舱的自拍,她没有穿制服,只穿着一件简单的白T恤,脸上带着甜美的微笑,阳光从舷窗照进来,给她镀上了一层毛茸茸的金边。
配文是:“第一次进驾驶舱!原来机长视角的世界这么美!解锁人生成就啦![耶]”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毕竟航空公司偶尔会为了宣传,安排空乘进驾驶舱拍照。但问题出在照片的背景里——那个专门用来给机长挂水杯的挂钩上,挂着一个黑色的、有磨砂质感的保温杯。杯身上,有一道细微的、不规则的划痕。
那是我上个月和陈敬元去登山时,他不小心磕在石头上留下的。全世界,独一无二。
这张照片,无异于一份精准的“主权宣告”。驾驶舱,是机长的绝对领域,也是所有飞行人员心照不宣的“禁区”。她能进去,还能在陈敬元专用的位置自拍,这其中代表的意义,不言而喻。
更狠的是,这条朋友圈,对我设置了“仅三天可见”,但我闺蜜,和她是共同好友,能看到全部。她算准了,这条信息一定会通过某种渠道,精准地传递到我这里。
“她这是在干嘛?宣战吗?”闺蜜气得直拍桌子,“清清,你不能再这么淡定了!这是原则问题!驾驶舱是能随便进的吗?”
我当然知道。民航局有严格规定,非驾驶人员未经许可进入驾驶舱,是严重违纪。
我拿出手机,点开微信,找到了那个几乎没用过的“家属群”。这是航空公司为了方便沟通建立的,里面大部分都是飞行员和空乘的家属。我滑动着列表,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头像是一朵莲花的女人。她是飞行部副总的太太,也是圈子里出了名的“八卦情报中心”。
我编辑了一条信息,发在了群里:“各位姐妹,咨询个专业问题哈。我老公说他们公司最近管理松了,空乘都能随便进驾驶A舱拍照了,是真的吗?要真是这样,感觉有点不安全呢?”
我没有指名道姓,只是提出一个“担忧”。但“空乘”、“驾驶舱”、“拍照”这几个关键词,已经足够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