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投标场的针锋:老布料里的初心
深秋的上海总裹着一层湿冷,陆家嘴的霓虹把老写字楼的玻璃映得发亮,却照不进12楼晚风工作室里的暖光。
苏晚把最后一张“城市烟火气”设计稿铺在工作台上时,指针已经指向晚上十点。台灯下的丙烯颜料管歪歪扭扭排了一排,像一群熬得没了精神的小兵。
“晚姐,地产方的对接人又发消息了。”实习生小林抱着笔记本电脑进来,屏幕上停着刺眼的消息框,“他们说‘设计是商品,不是情怀,没人会为老巷的破花盆买单’,明天投标再带‘那版不切实际的稿子’,咱们直接不用去了。”
苏晚没抬头,指尖捏着一支米白色颜料,在稿子里便利店的招牌旁添了个小小的暖黄色灯泡——灯泡的光晕用了三层渐变,像她小时候在外婆的裁缝铺里,看外婆给棉袄缝里子,总要叠三层棉絮才肯住手。
“你还记得上周去老巷拍素材吗?”她忽然开口,声音有点哑,“张奶奶坐在门口织毛衣,摸着怀里的猫说‘好房子得让人想停下来晒晒太阳’。这才是设计的自由——不是按计算器算成本,是藏点能让人心里发暖的东西。”
她伸手从工作台最下层的抽屉里翻出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外婆留下的老物件:磨得发亮的顶针、泛黄的布料样本、还有一张黑白照片——外婆站在裁缝铺门口,手里举着一件给小朋友做的花棉袄,笑得眼睛都眯了。
苏晚指尖蹭过照片里的布料,忽然想起外婆临终前说的话:“晚晚,不管做衣服还是做人,别丢了‘活气’,没了活气,再好的东西也是死的。”
“可咱们下个月房租都快交不起了。”小林的声音低了下去,“上次那个母婴店的稿子,您非要改三次,就为了给宝宝房留个能放绘本的小窗台,结果客户跑了,咱们连定金都没拿到……”
苏晚喉咙有点发紧,把铁盒子放回抽屉,轻轻扣上:“再难也不能丢了活气。”
她拿起设计稿卷成筒,稿纸边缘还留着昨天熬夜改稿时不小心蹭到的咖啡渍——像老巷墙上的青苔,有点乱,却透着真实的烟火气。
第二天投标会在地产公司的顶层会议室,落地窗外能看见黄浦江的游船。
苏晚抱着设计稿走进来,刚拐过走廊拐角,就撞进一个硬实的胸膛。手里的稿筒“啪”地掉在地上,卷纸散开,露出最上面贴着的便签——“老巷素材拍于2023.10.15,张奶奶家的花盆、李爷爷的藤椅”。
“走路看着点。”男人的声音低沉,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冷意,像深秋的风刮过江面。
苏晚慌忙蹲下去捡稿纸,指尖刚碰到便签,就看见一双黑色皮鞋停在她面前。她抬头,撞进一双深棕色的眼睛——男人穿藏蓝定制西装,领口系着条纹领带,袖口内侧绣着个小小的“风”字,左手腕戴块银色旧手表,表盘上有一道浅划痕,像是戴了很多年。
是陆风。
创投圈没人不知道陆风,年纪轻轻就成了“长风创投”的总监,投过的项目个个盈利,却也因“只看数据、不讲人情”被称作“冷脸阎王”。苏晚之前在行业峰会上见过他一次,当时他坐在台上,有人问“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创作者初心”,他只淡淡说:“初心不能当现金流,要么妥协,要么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