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煜却没有走开,反而拉过旁边的椅子坐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顾城最有名的一句诗。你喜欢黑暗,还是光明?”
孙妍怔住了。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轻轻撬开了她封闭已久的心门。
她抬起头,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位年轻的老师。他的眼睛很亮,不像其他人那样带着审视或怜悯,而是真诚的、平静的,仿佛能看穿她所有伪装下的脆弱。
“我……我不知道。”她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像风,“我觉得……我没有资格谈光明。”
孟煜静静地看着她,许久才说:“你知道吗?顾城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屋里。他看不见太阳,但他相信光存在。所以,他写了这首诗。”
孙妍的眼眶忽然有些发热。
那天之后,孟煜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她。他发现她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但从不做小动作,笔记记得极认真;她总是一个人吃饭,走路贴着墙根,仿佛害怕被人看见;体育课她总是请假,理由是“身体不舒服”,但实际上她是怕换衣服时别人看到她手臂上的旧伤疤——那是初中时被推倒摔伤留下的。
一次月考后,孟煜把孙妍叫到办公室。
“这次语文你考了89分,全班第三。”他说。
孙妍低下头:“可总分还是垫底……”
“但你在进步。”孟煜打断她,“而且,你的作文写得很好。那篇《雨夜》,我读了好几遍。你说‘雨落在屋檐上,像时间在哭’,这句话让我很难受——你心里有很多悲伤,对不对?”
孙妍的手指微微颤抖。
她想否认,可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眼泪毫无预兆地滚下来,滴在水泥地上,溅起小小的尘埃。
孟煜没有催促她说话,只是递过一张纸巾,然后静静地等。
良久,孙妍终于哽咽着开口:“初中……他们都说我废物,说我永远考不上高中……我以为我真的不行……可是我现在……我还是不行……我……我不想活着了……”
最后几个字轻如蚊呐,却重重砸在孟煜心头。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教学楼顶飘扬的红旗,声音低沉却坚定:“孙妍,你知道为什么我会选择来这里教书吗?因为我也是从这样的小县城走出来的。我家在山区,小时候连电灯都没有。我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种地供我读书。我也被人笑话过土气,也被老师说过‘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人的价值,不该由别人的嘴决定,而该由你自己去证明。”
他转过身,直视她的眼睛:“你现在觉得痛苦,是因为你还活着,还在乎。如果真的麻木了,就不会哭了。而只要你还能哭,就说明你还有希望。”
孙妍抬起头,泪眼朦胧中,看见的是一个男人眼中燃烧的信念。
那一刻,她第一次觉得,这个世界或许并不全是恶意。
4 情愫暗生
从那天起,孟煜开始有计划地帮助孙妍。
他给她推荐书籍:余华的《活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龙应台的《目送》。每本书看完后,他会和她讨论,不是以老师的姿态,而是像朋友一样倾听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