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归途与起点
波音787客机巨大的引擎轰鸣声逐渐减弱,最终融入了浦东国际机场繁忙的背景噪音中。陈浩随着人流走下舷桥,踏上通往入境大厅的廊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熟悉又略带陌生的气息——那是家的味道,混合着消毒水、人潮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飞速发展中的活力。
十三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带来的疲惫,并未冲淡他内心的激动与期待。他深吸一口气,推着装载着两大箱行李和一台珍贵笔记本电脑的手推车,目光坚定地望向出口的方向。行李箱里,不仅装着他的衣物日常,更承载着他过去几年在海外刻苦求学的成果——厚厚的博士论文、一叠叠实验数据、以及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凝聚成的智慧结晶。
陈浩,二十八岁,新鲜出炉的新能源材料学博士。刚刚结束了在美国一所顶尖大学为期两年的博士后工作,他的研究方向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与界面调控。这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全球的科研机构和新能源企业都在为之投入巨资。在国外,他的导师团队与多家国际巨头有合作项目,他也曾收到过几家海外知名实验室和企业的橄榄枝,待遇优厚,前景看似一片光明。
但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了回国。
“浩,国内的新能源市场现在是一片热土,机会太多了!尤其是对你这种搞前沿技术的人才。”越洋电话里,大学好友兼国内某风投公司分析师的王鹏声音兴奋,“政策扶持力度大,资本涌入凶猛,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你回来,正好大展拳脚!”
导师Professor Johnson在为他送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认可和对他个人选择的尊重:“Chen, your work is promising. China is moving fast in this sector. I believe you can make a real impact there.”(陈,你的工作很有前景。中国在这个领域发展迅猛。我相信你可以在那里真正有所作为。)
这些话语,如同火种,点燃了陈浩心中那份早已有之的抱负——学成归来,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助力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摆脱某些领域的对外依赖。这是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也是支撑他度过无数个孤独科研日夜的动力之一。
然而,回国后的第一步,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投出的简历虽有回音,但进程似乎总比预期要慢。国内的招聘节奏、企业对人才评估的侧重点,与他熟悉的海外模式有所不同。他需要一個平台,一个能快速、直接地向众多潜在雇主展示自己价值和能力的窗口。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了那档闻名遐迩的求职节目——《职路相逢》。
这档节目以其真实的求职场景、犀利的企业老板和点评嘉宾、以及戏剧性的职场碰撞而著称,每期都能引发广泛讨论。对于求职者而言,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舞台:表现优异,可能瞬间获得多家企业青睐,甚至直接收获offer;表现失误,则可能被放大镜审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职路相逢》?”王鹏在电话那头沉吟了一下,“那个节目啊……效果确实猛,但水也深。上面的老板和那个主持人林薇,嘴巴都厉害得很,特别较真,尤其喜欢拷问那些背景花哨但听起来不太‘接地气’的候选人。你确定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