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调整呼吸,开始阐述:“谢谢林老师。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稳定性和界面离子传导效率的提升。这确实是目前限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的核心瓶颈之一。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但在上游核心材料和一些底层创新上,与国际最前沿仍存在差距,也正因此,存在巨大的机遇。我希望能将我在海外学习和研究到的先进理念、实验方法,与国内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为攻克这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尽一份力。”

他的表述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引来了几位企业代表的点头。一位来自大型电池生产企业的技术总监(赵总)率先提问:“陈博士,你提到界面离子传导效率,能具体说说你采用的方法或材料体系吗?比如,是氧化物、硫化物还是聚合物体系?实验室条件下的离子电导率和临界电流密度(CCD)数据大概在什么范围?”

这是专业层面的探讨,正中陈浩下怀。他流畅地回答了具体的技术路径和关键性能参数,数字准确,术语专业,显示出了扎实的科研功底。赵总听后,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在面前的平板电脑上记录着什么。

另一位来自新能源车企的代表(钱总)问道:“陈博士,看来你的研究确实很前沿。我们更关心的是产业化前景。你预估你所研究的这类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中试,再到大规模量产,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成本方面有没有初步的考量?”

这个问题开始触及“落地性”,但语气是探讨式的。陈浩基于文献和行业动态给出了一个相对乐观但留有余地的预估,并强调了通过材料创新和工艺优化来控制成本的潜力。

开场似乎很顺利。陈浩甚至觉得,也许之前的担心有些多余。

然而,就在这时,林薇拿起了话筒。她的笑容依旧,但问题的角度开始变得微妙。

“陈博士,听起来您的研究成果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充满了‘未来感’。”林薇特意加重了“未来感”三个字,“但我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您刚才提到的很多实验数据和性能指标,都是在非常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下,比如超纯材料、极小面积样品、严格温控条件下取得的。但国内的工业生产环境,您可能有所了解,往往要复杂和严酷得多。您如何确保您这些‘优美’的数据,在咱们国内现有的、可能还不够完美的产业链和工艺水平上,能够被复现出来呢?换句话说,您的‘先进技术’,真的能适应咱们国内的‘土壤’吗?”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巧妙地刺破了之前相对和谐的技术讨论氛围。它直接指向了海归人才最常被质疑的一点——“适配性”。

陈浩心里咯噔一下,但迅速镇定下来:“林老师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确实,实验室与量产之间存在鸿沟,也称为‘死亡之谷’。但我认为,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引领和突破。我们不能因为现有条件可能不足,就放弃对更优解的探索。我的工作正是为了缩小这个鸿沟,比如,我研究的某种复合电解质方案,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环境纯度和工艺精度的极端依赖……”他试图用技术细节来论证其技术的鲁棒性和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