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表述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引来了几位企业代表的点头。一位来自大型电池生产企业的技术总监(赵总)率先提问:“陈博士,你提到界面离子传导效率,能具体说说你采用的方法或材料体系吗?比如,是氧化物、硫化物还是聚合物体系?实验室条件下的离子电导率和临界电流密度(CCD)数据大概在什么范围?”
这是专业层面的探讨,正中陈浩下怀。他流畅地回答了具体的技术路径和关键性能参数,数字准确,术语专业,显示出了扎实的科研功底。赵总听后,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在面前的平板电脑上记录着什么。
另一位来自新能源车企的代表(钱总)问道:“陈博士,看来你的研究确实很前沿。我们更关心的是产业化前景。你预估你所研究的这类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中试,再到大规模量产,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成本方面有没有初步的考量?”
这个问题开始触及“落地性”,但语气是探讨式的。陈浩基于文献和行业动态给出了一个相对乐观但留有余地的预估,并强调了通过材料创新和工艺优化来控制成本的潜力。
开场似乎很顺利。陈浩甚至觉得,也许之前的担心有些多余。
然而,就在这时,林薇拿起了话筒。她的笑容依旧,但问题的角度开始变得微妙。
“陈博士,听起来您的研究成果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充满了‘未来感’。”林薇特意加重了“未来感”三个字,“但我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您刚才提到的很多实验数据和性能指标,都是在非常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下,比如超纯材料、极小面积样品、严格温控条件下取得的。但国内的工业生产环境,您可能有所了解,往往要复杂和严酷得多。您如何确保您这些‘优美’的数据,在咱们国内现有的、可能还不够完美的产业链和工艺水平上,能够被复现出来呢?换句话说,您的‘先进技术’,真的能适应咱们国内的‘土壤’吗?”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巧妙地刺破了之前相对和谐的技术讨论氛围。它直接指向了海归人才最常被质疑的一点——“适配性”。
陈浩心里咯噔一下,但迅速镇定下来:“林老师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确实,实验室与量产之间存在鸿沟,也称为‘死亡之谷’。但我认为,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引领和突破。我们不能因为现有条件可能不足,就放弃对更优解的探索。我的工作正是为了缩小这个鸿沟,比如,我研究的某种复合电解质方案,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环境纯度和工艺精度的极端依赖……”他试图用技术细节来论证其技术的鲁棒性和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