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林薇并没有让他完全展开,而是打断道:“所以,您的意思是,国内现有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基础,可能反而需要为了适应您的‘更优解’而做出改变?您觉得这其中的成本和风险,企业是否愿意承担呢?”
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带有了某种预设的立场——似乎陈浩的技术是“阳春白雪”,而国内产业是“下里巴人”,两者格格不入。
陈浩感到了一丝压力,他努力保持微笑:“并非是要颠覆现有基础,而是提供一种更具前瞻性的选择和迭代方向。技术的进步往往需要……”
“好的,谢谢陈博士。”林薇没有让他说完,适时地控制住了时间,转向了其他老板,“各位老板,对于陈博士这种非常前沿的技术思路,以及如何与国内产业现实结合的问题,你们怎么看?”
舞台的灯光似乎更加灼热了。陈浩感觉到,初次交锋的暖身已经结束,真正的考问即将开始。他握紧了手中的提示卡,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3 第三章:“适配性”的考问
林薇的问题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头,瞬间在企业老板席位上激起了涟漪。
之前提问过的电池企业赵总沉吟了一下,开口道:“陈博士的技术方向肯定是未来的趋势。但我们企业现在面临的是生存和当下的市场竞争。我们需要的是能尽快见到效益、提升现有产品性能的技术改进。陈博士的研究听起来非常棒,但要应用到我们的生产线上,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投入巨大,不确定性太高。”他的态度从刚才的技术兴趣,转向了更现实的商业考量。
另一位身材微胖、表情严肃的中年男人拿起了话筒,他是“雷霆动力”电池公司的创始人张总,以作风强硬、注重实效著称。“林老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张总的声音洪亮,“陈博士,我不是怀疑你的学术水平。但我们搞企业的,最怕的就是听起来天花乱坠,但一落到实际就‘水土不服’的东西。你说你的技术能降低对工艺的要求,数据呢?有在哪怕中试级别的产线上验证过吗?还是仅仅停留在发论文的阶段?”
陈浩感到喉咙有些发干,他回答:“张总,目前还主要在实验室样品阶段。但我们已经设计了充分考虑规模化可能性的方案,并且与国外一些中试平台有接触……”
“国外中试?”张总打断他,语气加重,“国外的设备和环境标准跟国内能一样吗?咱们国内电池厂的成本压力有多大你知道吗?工人操作水平的方差有多大你了解吗?你用一个在国外顶级实验室环境下做出来的‘宝贝’,直接拿到国内来,说能‘助力’,我觉得这个想法本身就有点……天真。”
“天真”两个字,像重锤一样敲在陈浩心上。他试图辩解:“张总,技术移植确实需要过程,但不能因此否定技术本身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
林薇再次介入,这一次她的问题更加直接:“陈博士,我换个角度问。您在国外的研究环境和资源支持,想必是非常优越的。但回国后,您很可能无法立刻获得同等级别的实验条件、经费支持甚至团队配置。在这种预期落差下,您刚才所描述的那些需要持续投入和验证的研究,如何继续?您是否考虑过,您可能需要暂时放下身段,从解决一些更实际、更‘接地气’的技术问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