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似关心,实则隐含了一个判断:陈浩可能无法适应国内“不够好”的科研环境,并且好高骛远。
陈浩感到一阵憋闷,他强压下情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林老师,我回国是做好了准备的,包括面对资源上的挑战。我相信国内科研和产业的投入在不断加大。而且,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前沿并不矛盾,前沿的突破往往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瓶颈……”
“但企业等不起啊,陈博士!”张总再次插话,语气几乎是不耐烦了,“我们需要的是现在就能用,能帮我提高百分之一良品率,降低百分之五成本的技术!你跟我说三五年后可能改变世界,那我这三五年怎么办?喝西北风去吗?”
台下传来一些轻微的附和声和议论声。
陈浩感觉自己被逼到了一个角落。对方似乎完全否定了他研究的长远价值,只聚焦于短期的、立竿见影的效益。他试图再次强调:“张总,技术创新需要有前瞻性的布局。如果大家都只盯着眼前的一点改进,那我们永远只能在别人后面追赶,无法实现真正的引领……”
“引领?”林薇捕捉到了这个词,她微微挑眉,“很宏大的目标。但引领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之上。陈博士,您在国外期间,对国内市场、政策、以及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吗?还是说,您的‘助力行业发展’,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学术视角?”
问题从技术适配性,延伸到了他对国内市场的认知层面,暗示他的理想主义可能脱离实际。
陈浩感到一种无力感。对方的质疑仿佛形成了一个闭环:你的技术太超前所以不适用→因为你没考虑国内现实→因为你不了解国内市场→所以你的理想是空想。他发现自己很难在对方设定的这个框架内进行有效反驳。
舞台的灯光烤得他额头渗出细汗。他看了一眼其他老板,有的沉默,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则明显赞同林薇和张总的观点。最初对他表示出技术兴趣的赵总,此刻也避开了他的目光。
他意识到,这场求职之旅,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艰难。它不仅仅是展示能力,更是一场关于价值认同和现实判断的博弈。
4 第四章:“理论”与“落地”的鸿沟
争议的火药味在演播室里弥漫开来。林薇和张总接连的质疑,仿佛为陈浩贴上了一个“不接地气”的标签。
陈浩深吸一口气,他知道必须打破这个被设定的框架。他调整了一下站姿,目光扫过林薇和张总,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林老师,张总,我理解您们对产业化落地和成本效益的关切。这非常重要。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产业化有挑战,就否定了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必要性。我提到的离子电导率和界面稳定性数据,并非只是‘优美的论文数据’,它们是衡量技术潜力的关键指标,是通向实际应用的基石。”
他试图将话题拉回技术本身:“正如我们都知道的,目前主流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正在接近理论极限,而安全风险始终是悬顶之剑。固态电池被业界公认为下一代技术方向,这正是因为它从材料本源上有望同时解决能量和安全这两个核心问题。我的研究,正是致力于解决固态电池走向应用中最棘手的科学难题。这个过程必然伴随困难,但它的终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