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他引用了几个国际顶尖团队和头部企业(如丰田、QuantumScape)在固态电池研发上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投入巨资的例子,试图证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全球竞争的焦点。

然而,张总对此嗤之以鼻:“别老拿国外说事儿!丰田搞了十几年了,量产了吗?QuantumScape股价跌成什么样了?画饼谁都会!咱们国内企业更实在,要的是能吃进嘴里的饭!你说的那些‘基石’,听起来好听,但可能投入几千万几个亿,最后发现是条死胡同!我们小门小户,玩不起这种‘豪赌’!”

“但这不仅仅是赌博,这是基于科学判断的战略投入!”陈浩有些急了,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如果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投入源头创新,那核心技术从何而来?难道永远靠进口、靠模仿吗?”

“模仿怎么了?先把别人的吃透,再谈创新,这才是稳健的发展路子!”张总毫不相让,“你一来就要搞最前沿的,步子迈得太大!你说你做的材料能提升性能,那你算过它的原材料成本吗?比现在用的贵多少?合成工艺复杂多少?对设备有没有特殊要求?这些你都能解决吗?还是只管发论文,不管能不能赚钱?”

这些问题极其现实,甚至有些粗暴,直指科研成果转化中最棘手的经济账。陈浩的脸色有些发白。他的研究确实更侧重于科学原理和性能突破,对于精确到元角分的成本核算和具体工艺设备改造,他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这通常需要与工程师和产业界深度合作才能细化。

“具体的成本优化需要在实际产业化过程中……”陈浩的话再次被打断。

“看!又说这种话!”张总仿佛抓住了要害,对着林薇和其他老板摊手,“一问到具体成本和工艺,就是‘需要后续优化’、‘需要合作解决’。理论上一套一套,一落到实际就抓瞎!这叫我们企业怎么敢用你?怎么敢投钱?”

林薇此时适时地总结道:“所以,核心的冲突点在于,陈博士您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性’和‘潜力’,而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应对当下市场竞争的‘确定性’和‘即战力’。这中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您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如何跨越这条鸿沟,或者说,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条鸿沟到底有多宽多深。”

她的话听起来客观,却彻底将陈浩定位在了“理论派”和“理想主义”的一边,并将其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对立起来。

陈浩感到一阵深深的 frustration(挫败感)。他感觉自己所有的解释,在对方固化的认知和咄咄逼人的追问下,都显得苍白无力。他们似乎并不想真正理解他的技术,只是想证明他的“不适用”。

他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他努力维持着最后的体面,但眼神中已流露出挣扎和困惑。他原本希望通过展示技术的先进性和潜力来吸引目光,却没想到在“落地性”和“成本”的拷问下,变得如此被动甚至可笑。

录制暂停的指示灯亮起,工作人员上前补妆、调整设备。

短暂的休息仿佛是一种解脱,但又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陈浩站在原地,能感受到来自观众席和其他企业代表的各种目光——有同情,有审视,有不解,也有毫不掩饰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