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空气凝滞得像是块透明的琥珀,将椭圆长桌两侧西装革履的人们死死封在其中。中央空调嘶嘶地吐着冷气,却驱不散那一丝令人不安的沉闷。首席科学家麦克亚当博士张了张嘴,一颗汗珠从他斑白的鬓角滚落,不偏不倚地砸在面前厚厚的报告上。
“截至今天上午九点,全球自发报告拥有相同‘错误记忆’的案例已突破十万三千例。”他喉结滑动了一下,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摩擦,“他们一致声称,记得一位名叫‘林默’的华裔科幻作家,生于1921年,卒于1980年。能详细描述其代表作《心象迷宫》的情节架构、获奖经历,甚至...”
博士顿了顿,扶了扶眼镜,仿佛需要额外的勇气才能继续:“甚至部分受访者能够背诵其中大段原文,且内容高度一致。”
长桌尽头,国家安全顾问霍华德·斯特林用指节轻轻敲击桌面:“核实结果?”
“零。”麦克亚当几乎瘫倒在椅背上,“国家图书馆、国会档案、全球主要出版机构数据库、学术论文索引、甚至...旧报纸的讣告栏。没有任何一个叫‘林默’的科幻作家存在过的记录。一张照片,一份手稿,一封读者来信,都没有。”
“那这十万人?”斯特林的声音平稳得不带一丝波澜。
“他们的记忆...高度一致,细节丰富,且情感真挚。但客观上,不存在。”麦克亚当艰难地补充,“脑部扫描显示,这些人的海马体和关联皮层均有异常同步活动迹象,模式...完全未知。不符合任何已知精神疾病或群体性癔症的特征。”
“你的结论?”
科学家抬起头,眼神里有一种接近崩溃的困惑:“我们暂时...无法得出结论。这仿佛是一段历史被精准地凭空植入,或者...被彻底抹去后又以错误的形式回流。”
角落里,陈桉低着头,指尖无意识地刮着笔记本粗糙的页边。作为信息安全部的低级顾问,他被临时拽来旁听这场明显超出他权限和专业的会议。没人期待他能做什么,或许只是需要凑个人数。然而,听着那些匪夷所思的汇报,他的胃里却莫名泛起一阵冰凉的涟漪。
林默。《心象迷宫》。
这两个名字像是一把生锈的钥匙,试图打开一扇他记忆中并不存在的门。为什么带给他一种尖锐而又抓不住的熟悉感?
会议在一种无解的恐慌中草草结束。陈桉随着人流走出国防部大楼,午后的阳光刺眼,他却觉得浑身发冷。他掏出手机,指尖有些僵硬,迟疑地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林默 心象迷宫”。
页面跳转——相关结果约1,100,000个。
密密麻麻的链接,维基百科条目(已锁定编辑),豆瓣读书页面(评分9.2,三万余人标记读过),学术分析文章,读者读书笔记,甚至还有仿作的封面设计、粉丝创作的同人画...一个完整、鲜活、拥有大量细节的文化现象,呈现在他眼前。
仿佛这个人,这本书,真的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
但会议的结论是:没有。
陈桉点开一个号称“林默生前唯一访谈”的视频,发表于五年前。画面模糊,音质嘈杂。一个看不清面容的老者用带口音的中文缓慢讲述:“宇宙是一座心灵投射的迷宫...我们并非在探索星辰,而是在解析自我意识的倒影...”视频下方,成千上万的评论在缅怀、讨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