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字下方,是一本虚拟翻页的书籍封面设计——暗蓝色的深邃背景,碎银般的星光勾勒出一个迷宫的轮廓。正是网络上流传最广的《心象迷宫》“经典封面”。

陈桉倒抽一口冷气,手指死死抠住窗框。

43周年?1980年逝世?这些凭空出现的数字,正严丝合缝地嵌入现实的时间线!

他猛地转身,扑到电脑前,手指颤抖得几乎无法准确敲击键盘。他搜索本地的新闻、政府的文化资助项目、教育部的推荐书目...

一条两个星期前的本地新闻短讯跳了出来:《本市第二图书馆启动“科幻经典数字化”工程,首批收录作品包括林默《心象迷宫》原稿扫描件...》

原稿扫描件?

一个不存在的人,留下了“原稿”?

陈桉抓起外套和车钥匙,冲出门去。夜风刮在脸上,带着一股不真实的冰冷。城市依旧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但他看去的每一眼,都仿佛蒙上了一层诡异的滤镜。路灯的光晕里,似乎有看不见的代码在流动。

第二图书馆即将闭馆,空旷的大厅里只有值班人员慵懒的脚步声。陈桉出示了电子证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何时有访问内部数据库的权限,但管理员只是扫了一眼就放行了),径直走向特藏文献数字化工作室。

冰冷的机器安静地运转。他在终端机上查询“林默”,屏幕立刻响应,跳出一份极其详尽的档案目录。生平、著作年表、手稿列表、信件...一应俱全。

他的目光锁定在“《心象迷宫》手稿扫描件(首批)”。点击。

高分辨率的扫描图像逐页呈现。泛黄的纸张,蓝黑墨水的笔迹,清晰有力,带着一种时间沉淀后的真实感。修改的痕迹,某个词语的涂改,页边的标注...一切都符合一部真正手稿该有的样子。

他死死盯着屏幕上的字迹。那笔迹...有一种可怕的、扭曲的熟悉感。像谁?像...他中学时苦练过一阵的、后来放弃的某种字体?不,更深层...更像他潜意识里认为一个“伟大作家”应该有的那种笔迹——沉稳,自信,带着岁月的棱角。

他疯狂地往前翻,翻到封面页。

暗蓝色的自制封面,右下角用钢笔写着书名和作者名。

林默。

那两个字刺入他的眼睛。

像,太像了。像他童年时无数次在作业本上,模仿心目中“作家”该有的样子,签下的那个自己幻想出来的名字——林默。

胃里一阵翻搅。他捂住嘴,强压下呕吐的欲望。

这不是真的。这一切都是假的。是某种...基于他童年臆想的、庞大而精细的伪造。

可是,谁在伪造?谁能做到这一切?篡改全球数据库,植入数百万人的记忆,生成根本不存在的物理证据...甚至,让一座城市的广告牌为之改变?

他跌跌撞撞地离开图书馆,回到公寓,反锁上门,仿佛外面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看不见的病毒。他需要证据,证明自己是清醒的,证明那本笔记本的存在,证明那个“源头”。

他再次拿出那个深蓝色的硬壳笔记本,翻到那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