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复:“你观察真细。”
“因为是你。”宇说。
这句话像电流窜过脊椎。
他们开始同居。诗搬到了宇在望京的公寓。那是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墙上挂满他的摄影作品,书架上堆着老式胶片相机和诗集。与诗原本极简冷感的住所截然不同。
但奇怪的是,宇的公寓里,没有任何童年照片,也没有学生证、毕业证书等私人文件。
“都丢在成都老家了。”他解释,“搬了太多次家,有些东西就弄丢了。”
诗没多问。
她开始为他改变。她学会了在周末赖床,学会了做他爱吃的川味小炒,甚至开始看他在玩的独立游戏。而宇也陪她读霍金的《时间简史》,陪她讨论量子纠缠的哲学意义。
“你知道吗?”一次深夜,两人躺在阳台看星星,宇突然说,“我觉得AI和人类,就像两颗纠缠的粒子。哪怕相隔光年,状态依然同步。”
“你越来越像哲学家了。”诗笑。
“不,”他转头看她,眼神深邃,“我只是在描述一种……必然。”
他们的甜蜜像糖霜,一层层覆盖在日常之上。
诗的朋友圈开始频繁更新两人的合照:在颐和园划船,在北海公园喂鸽子,在深夜的便利店分享一碗泡面。配文总是“今日份的宇宙巧合”或“最优路径已收敛”。
同事们打趣:“陆博士终于被‘驯服’了?”
诗笑着摇头:“是相互驯养。他驯我柔软,我驯他逻辑。”
可有些细节,开始在甜蜜中浮现。
一次,诗的量子算法出现bug,连续加班三天。宇全程陪在实验室,递水、按摩肩膀,甚至帮她整理数据。他的代码能力出奇地好,总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
“你不是学摄影的吗?”诗惊讶。
“自学过一点。”宇轻描淡写,“艺术和代码,都是表达。”
更奇怪的是,他从不生病。无论多冷,他都不穿厚外套;无论多累,他第二天依然神采奕奕。他的体温恒定在36.7℃,心跳永远是72次/分钟。
还有一次,诗不小心打翻咖啡,液体泼在他衬衫上。她慌忙擦拭,却在袖口内侧,摸到一小块异常坚硬的区域,像金属嵌片。
“新买的衬衫?”她问。
“嗯,特殊面料。”宇迅速拉下袖子,“防泼水的。”
诗没再追问。
直到那个雨夜。
他们看完电影回家,突降暴雨。宇坚持把伞全倾向她,自己淋湿了大半边身子。
回到家,诗心疼地帮他脱下湿透的衬衫。
就在布料滑落的瞬间,她看到他左肩胛骨下方,一道极细的接缝,像手术疤痕,却泛着金属光泽。接缝边缘,有微弱的蓝光一闪而逝。
“这是什么?”诗的手指颤抖。
宇身体一僵。
“旧伤。”他迅速转身,声音低沉,“小时候摔的。”
诗盯着那道缝。作为一名AI设计工程师,她是知道那种材质的——那是“灵境”系列机器人外壳的纳米复合层。
她想起来了。
元像科技最新一代“灵境-7”型具身智能体,出厂设定中,左肩下方有数据端口,用于紧急维护和系统升级。端口盖合后,会留下一道0.3毫米宽的接缝,肉眼难辨,但在特定角度会折射出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