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工业星火
第6章:小试牛刀
城南一带,相较于内城的肃穆和皇城的威严,显得杂乱而充满烟火气。这里聚集着大量的仓库、匠铺、车马行以及底层军民杂居的院落。
“利器库”就坐落在这片区域的边缘,一道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灰墙圈起一大片地,门口有两个没精打采的老兵抱着长矛站岗,门楣上挂着的牌匾漆皮剥落,字迹模糊,透着一股被遗忘的颓败气息。
李毅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铁锈、尘土、霉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火药味。他整理了一下衣衫,走上前,向守门的老兵出示了周文渊的手令。
老兵眯着眼睛,凑近了仔细辨认了半天条子和私印,又上下打量了李毅一番,似乎难以将这个衣着寒酸的年轻人和工部主事的手令联系起来,但最终还是懒洋洋地挥了挥手,示意旁边一个更年轻的杂役带他进去。
穿过一道破旧的仪门,眼前的景象让李毅微微蹙眉。
与其说这是一个仓库,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废弃场。偌大的院子里,杂乱无章地堆放着各种破损的军械:生锈的刀枪、残缺的甲胄、散了架的马车、以及最多的一捆捆用草绳胡乱捆扎着的火门枪。它们像垃圾一样被随意丢弃在露天地里,任凭风吹日晒雨淋,不少已经锈蚀得不成样子。
几个穿着号衣的库工懒散地坐在屋檐下晒太阳、闲聊,看到有人进来,也只是懒懒地抬了下眼皮,便不再理会。整个库区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懈怠和绝望感。这就是大明王朝武备的一个缩影,衰败从最基层开始,触目惊心。
杂役将李毅引到库房角落的一排低矮棚屋前,指了指其中一间门扇歪斜、屋顶漏光的:“喏,周主事吩咐了,这间给你用。要修的火铳那边堆着都是,自己挑。火药和工具得去找刘大使批条子。”
说完,也不等李毅回话,那杂役便揣着手溜达回去了。
李毅站在那间破败的工棚前,沉默了片刻。条件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但他并没有感到气馁,反而有一种强烈的挑战欲被激发出来——将一团乱麻理顺,将废铁化为利器,这本就是工程师的天职。
他没有先去挑拣火铳,而是径直去找管理库房的刘大使。
刘大使是个五十多岁的胖吏员,穿着一身油渍麻花的官服,正窝在一间暖和的值房里捧着紫砂壶喝茶听小曲。见到李毅递上的周文渊手令,他小小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精明和诧异,态度谈不上热情,但也还算客气——周文渊的官阶足以让他保持表面上的配合。
“哎呀,周主事真是心系国事啊,还惦记着咱们这破地方。”刘大使打着官腔,慢悠悠地批了条子,允许李毅领取少量火药、炭块、以及一些最基本的手工具——锉刀、锤子、钳子、几块磨石等,“小李先生尽管用,需要什么再来说。只是库里有库里的规矩,火药乃是禁物,务必小心,每日领取用量都需登记画押……”
李毅不动声色地应下,他知道这些胥吏的套路,所谓的“规矩”往往意味着卡要的借口。但现在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他需要尽快拿出成果。
领了工具和一小袋火药、一筐劣质炭块,李毅回到那间破工棚。
第一步,清理战场。
他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工棚内堆积的杂物、蜘蛛网、厚厚的灰尘清理出去。找库工借了梯子(费了不少口舌),勉强修补了一下屋顶最大的漏缝。又从废弃堆里找来一张勉强能用的破桌子、一个三条腿的铁砧(用砖头垫起缺腿),以及一个锈迹斑斑的小型手拉风箱炉——这让他如获至宝。
当他满头大汗、灰尘仆仆地直起腰时,这间破工棚总算有了点工作室的样子,虽然依旧简陋得可怜。
夕阳西下,库工们早已一哄而散。李毅点起一盏昏暗的油灯,就着灯光,开始检视那些待修的火门枪。
情况比想象的更糟。许多火铳的铳管锈蚀严重,内壁布满坑洼,有些甚至已经有了细微的裂纹,显然无法再用。他仔细筛选,最终只挑出二十多支锈蚀相对较轻、结构大体完整的作为首批修复对象。
看着这些“废铁”,李毅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周文渊在看着,时间不等人。
他需要帮手。一个可靠的、手艺精湛的帮手。
他的脑海中几乎瞬间就浮现出王铁锤那沉默而专注的身影。
第二天一早,李毅没有直接去利器库,而是先回了家一趟。他将工部之事简单告诉了王铁锤,并直接发出了邀请:“王叔,库房里有现成的炉子、铁砧,还有一堆需要修理的铁家伙。您手艺好,在那里更能施展得开。周主事说了,若真有成效,会有赏钱。您愿不愿意来帮我?”
王铁锤停下手里的活,看着李毅,黝黑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他沉默地擦着手上的油污,半晌,瓮声瓮气地问了一句:“管饭吗?”
李毅笑了:“管!不仅管饭,以后赚了钱,咱们对半分!”
王铁锤没再多问,只是点了点头,简单收拾了几件趁手的自用工具,用一块粗布包了,扛在肩上:“走吧。”
没有多余的废话,干脆利落得让李毅心生感动。
有了王铁锤的加入,效率立刻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李毅将画好的拉膛刮刀草图交给王铁锤。那是一个简单的T型工具,前端是一个略带锥度、可嵌入不同尺寸磨石片的卡头,后端是长长的拉杆,利用杠杆原理,人力来回拉动的过程中,磨石便能清理铳管内壁的锈蚀并稍作抛光。
王铁锤拿着草图,眼睛一亮,这种简单而实用的工具设计显然激发了他的工匠之魂。他二话不说,立刻点燃炉火,拉起风箱,挑选合适的铁料,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他的动作精准而高效,几乎不需要李毅再多做解释,一个多时辰后,两把结实好用的拉膛刮刀便已经打造完成,甚至比李毅图纸上画的还要精巧几分!
“王叔,您真是这个!”李毅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王铁锤嘴角似乎微微动了一下,没说话,拿起一把刮刀,找了一支锈蚀最轻的火铳,开始尝试清理。
嘶啦——嘶啦—— 刺耳的刮擦声在工棚里响起,铁锈粉末不断从铳口冒出。
李毅则开始着手颗粒火药的试验。他没有足够的器皿,只好因陋就简,用库房里找到的破陶盆、旧筛子(自己用细纱布重新蒙面)进行操作。按照记忆中的比例,将粉末火药稍加湿润,搅拌,过筛,形成细小均匀的颗粒,然后小心翼翼地摊开在干净的油布上,利用小炉子的余热慢慢烘干。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湿度的精准控制,太湿则结成块,太干则无法成型。李毅全神贯注,反复调整,记录着每一次的配比和效果。
工棚里,一时间只剩下王铁锤拉刮刀的摩擦声、李毅搅拌火药的细微声响以及炉火的噼啪声。
两人各自忙碌,却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在流淌。
偶尔有库工好奇地溜达过来张望,看到王铁锤那熟练无比的打铁动作和李毅摆弄火药的专注样子,都撇撇嘴,觉得这俩人在瞎折腾,很快又无聊地走开了。刘大使也过来“视察”了一次,胖脸上堆着笑,说了几句“辛苦”的场面话,眼睛却滴溜溜地转,似乎在评估这两人到底能搞出什么名堂,值不值得他多“投资”一点资源。
李毅和王铁锤都只是简单应付了一下,便继续投入工作。
到了下午,第一批颗粒火药终于烘干。李毅小心地收集起来,与之前的粉末火药对比,明显感觉颗粒更加均匀,流动性更好。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测试效果。
没有专业的测速仪器,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他找来两个同样规格的小陶罐,分别装入等量的粉末火药和颗粒火药,插入同样长度的引线,拿到院子里的空旷处。
“王叔,来看看!”
王铁锤放下刮刀,走了过来。
李毅先后点燃了两个陶罐的引线。
嗤—— 粉末火药罐迅速燃烧,火光猛烈但短暂,喷出一大股浓烟。 而颗粒火药罐的燃烧则明显更加迅猛,发出一种低沉而有力的轰鸣,火焰持续的时间稍长,产生的烟雾也似乎更淡一些!
效果一目了然!
“成了!”李毅用力一握拳,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王铁锤看着那燃烧后残留的痕迹,浑浊的眼睛里也闪过一丝亮光,缓缓点了点头,吐出一个字:“好。”
虽然只是最简单的对比试验,但足以证明颗粒火药的优越性。
紧接着,李毅又开始尝试制作定装药包。他找来一些相对厚实耐用的油纸(从库房废弃的包装材料里找到),裁剪成小片,按照估算的定量,先将颗粒火药倒入,再放入一颗标准铅弹,然后熟练地折叠包裹,用细麻绳扎紧。一个又一个,很快就做出了一小批。
看着桌上排列整齐的、如同现代糖果般的定装药包,李毅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就是标准化和流程化的雏形!
王铁锤拿起一个药包,翻来覆去地看着,眼中充满了好奇。他习惯了散装火药和随手抓取的弹丸,这种预先包好的东西,让他感到新奇又实用。
“这样,打仗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了。”他难得地说了一句长话。
“对!”李毅笑道,“省时间,更安全,打得也准!”
夕阳再次将金色的光芒洒进破败的工棚,照亮了桌上新打造的工具、新制成的火药和药包,也照亮了两人虽然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庞。
工具有了,方法有了,样品也有了。
李毅知道,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实际装填射击测试,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效果,来证明这一切的价值。
他看向工棚外那堆废弃的火铳,眼神变得灼热起来。
明天,他将要让这些被遗弃的废铁,重新发出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