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转过头,看向她,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他的眼睛很亮:“我也是。”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大三。专业课程的难度越来越大,林薇和苏哲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和竞赛中。
他们依旧是院系里的佼佼者,依旧会在各种项目和排名中“一较高下”,但那种“抢风头”的火药味已经完全没有了,更多的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和互相鼓励。
他们会在项目截止前一起熬夜赶工,林晚画设计图,苏哲写代码,累了就一起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会在拿到好成绩时,第一时间和对方分享喜悦;会在对方因为项目受挫而情绪低落时,默默地陪在身边,或者讲个冷笑话逗对方开心。
大三下学期,一个国内顶尖的科技艺术联合大赛启动了,奖金丰厚,获奖作品还有机会被大型企业采用。林薇和苏哲几乎是同时报了名。
这次比赛要求参赛者以“未来生活”为主题,提交融合科技与艺术的作品。林薇和苏哲商量了一下,决定组队参赛。
“这次,我们不‘抢’了,一起拿奖。”林薇笑着对苏哲说。
“好。”苏哲也笑着点头。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们几乎泡在了创客空间和设计工作室。林薇负责整体的艺术概念和视觉呈现,她画了无数张草图,推翻了一个又一个想法,终于确定了以“呼吸的城市”为主题,用动态的光影和雕塑结合,表现未来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苏哲则负责技术实现,他要让雕塑能够根据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线)自动调整形态和光影效果,还要搭建一个后台系统,实时收集和处理数据。这涉及到大量的传感器编程、机械结构设计和算法优化,难度极大。
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林薇的设计过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