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更新时间:2025-11-14 13:18:44

大成对之前的杨三郎比较熟悉,在杨三郎服兵役之前,带过大成在山上打过猎,自杨三郎服兵役回来到现在,就没有再见过面,顺着自己印象里的位置过去。

自家到三庙村不远,大约八九里,就是杨三郎服兵役回来和杨家分了家,搬的新住处,不好找,一路打听才到,如今安置在三庙村的靠近石岭的山脚下,距离另一住户也有些距离,这地方也就胜在宽敞。

去的时候,杨三郎正好在家,搬到这没有多久,不知是什么时候的旧房子,如今改造了一下,刚收拾的,周围还有很多泥皮,整体还算干净。

杨三郎应是吃饭没多久,吃完的碗还没有收,放在旁边的石凳上。

这会正在收拾柴火,天气有些热,杨三郎脱了上衣,汗水顺着胸膛流了下去。这要是让姜南看见该在心里嘀咕这事要成,月娘以后有福了,可惜来的是不懂欣赏的大成子。

“三哥,你在家啊?”

大成抬头看看着眼前之人,打量着似乎要找到和自己记忆的相同的画面,人还是这个人,个头比原来更高了,也比原来更壮实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上过战场,眉眼间又透着一股冷气,让人不敢多看,这要是和自家姑姑站在一起,自家姑姑会吓坏的吧。

“三哥,明天还上山嘛?”

大成想起自己娘亲交代的任务赶紧问起来。

“上山?”

杨三郎拿过手头的衣服擦了一下汗,见大成的神色,心中也有数。

“这不是听我娘说你回来了,想着好久不见,咱们一起去山上转转,说起来自从三哥你服了兵役,我娘就不让去南山上转了”大成言语间还带些委屈。

“成,那我明天收拾收拾过去。”

完成娘交代的任务,大成也放了心,老长时间没见,有些好奇三哥的生活,不过大部分都是大成子问,三郎偶尔应和几句,不过对于有些话唠的大成,这些都不是事。

第二日天色刚亮,杨三郎的门就已经开了。

时日还早,这时候过去也有些不合适,况且上门哪有空手的,趁着这会时间,再到岭上转一圈,抓只野兔,野鸡什么的。

等时间差不多了 ,杨三郎换了身衣服,拿着东西出了门。

其实杨三郎心中也是有数的,这趟大概是给自己说媒的事。

自己回村后,自己的爹已经去世两年,娘跟着自家大哥过,大哥已经成婚,膝下有了几个孩子。

战场无情,村里一同服兵役的有些回来了,有些稍了音讯,县里给发了补偿金,自家里见收不着音讯,也以为凶多吉少,就没再留自己的房屋。

面对大哥愧疚的神色,杨三郎有些不舒服,都是什么事。

原来家里服兵役时,自己也才十五,不到服兵役的年纪,老母亲心疼大哥刚成婚,用“抽签”的方法定了自己,自己也就认了,谁让是自己大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当兵还有几两银子,家里也会好过些,自己考虑了那么多,从战场九死一生回来,面对的亲娘,亲哥的不自在,嫂子的不情愿,侄子侄女的陌生,这个家没有自己可停留之地。

到了这一地步,还有什么话好说的,分家。

分家那日,村子里人不少,杨家三郎刚回来,家里就闹着要分家,村里多久没有新鲜事儿了,围观的村民不少。

有议论杨家人狠心的,亲生儿子,自家兄弟回来了,连家里都住不进去。

也有支持议论杨家的,说杨三郎都瘸了,留在家里干啥,也帮不上什么忙,家里也不富裕,趁早分了也能轻松一些。

还有议论看来杨三郎回来看来是身无分文,还不如先前回来的,不管咋样,手里都能落个银子。

一时间,说啥的都有。

还是在村长的威严下压下了声音,整日自家的事说不明白,还有闲心关心别家的事,有那闲工夫看顾着庄稼比啥都好。

杨家四亩多的良田,六分的荒田,这荒田还是杨老爷子在世时开的,开了半拉,地里石头太多,也没有啥收成,又荒废了些。

杨三郎要了一亩的良田,也收了荒田,都在石岭山脚下,三郎想了很多,既然分,就分的彻底,离得远一些,最后在族长和村长的见证了,杨三郎和杨家签了分家书。

毕竟是自己亲生儿子,杨母有很多的不舍,只是局面闹到如今的地步,说再多也是无济于事,只得最后交代了一句,既然回来了,好好过日子,年岁也不小了,接下来找个媳妇,日子也就安定了。

杨三郎应了下来,离村七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都成了婚,自己对村子也不熟悉,就是自己想安定,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也是再说。

杨家分家这日,赵大嫂正好也在,不是自己村里的事,即便三郎带着大成玩耍过,那是孩子间的情分,与大人可没啥关系,这分家的事自己也不能插嘴,大不了以后来赵家了,能搭把手事就搭把手。

杨母最后的交代,赵大嫂走的晚,也听了进去。

多好啊,刚分家,不用侍奉公婆,家里有三郎一人,人员简单,年岁也可以,这不是天赐良缘嘛,瘸了如何,刚才见杨三郎走了几步,也就是有些失衡,估计是战场上添了伤。

不过精神的小伙,要是没有这伤,即便一穷二白也轮不自己妹子,更不会发生今日这事。

赵氏走的时候还试探性的开个玩笑,说是要给杨三郎找个媳妇,还问杨三郎有啥要求。

杨三郎想想自己当时怎么回答的?还以为赵嫂子开玩笑,只要性子好愿意嫁就成,这么快就有了信,也不知是哪家的姑娘。

“大成在家吗?”

大成听见有人喊,赶紧出了堂院,赵氏也跟了出来。

“来就过来的,咋还带着东西。”赵氏推辞不过,收了下来,然后大成在自家娘的眼神示意中,带着杨三郎上了山。

“三哥,我娘让我带句话,和你说的不是别人,是我小姑,你刚回来,村里事不清楚,我小姑嫁人没两年,家里出了事,日子有些难过,我娘心疼小姑,所以想着给小姑换个环境,不过放心,我小姑人很好的。”

大成说的小姑,自己小时候也见过,男女有防,印象也不深,只记得是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

这时间过的真快,自己服了兵役回来,那小姑娘已经成家又成了寡妇。

“那你小姑哪边没有人?同意你小姑改嫁?”改嫁这事要说起来也不能算是小事。

听这话意思,是有继续说下去的苗头,大成顿时觉得自己身兼重任,自家小姑未来的幸福可在自己的一张嘴里。

“这个三哥你放心,小姑她婆婆的意见,这个我娘提前问过,是同意的,要不然能说起来这事?不过对方也提了一个条件,就是能不能见见面?”

见面,还是见人家婆婆,杨三郎心里有些慌,面上不露神色。

“大成子,你那小姑婆婆好不好说话?”

“三哥,你这问我就对了,原来我娘经常和她打交道,原来回来没有不生气的,不过这几次见面,是个通透的人。

再说既然同意,你以后是和我小姑过日子的,只要以后好好对我小姑,我相信她也挑不出什么刺,你就把心放进肚子里吧!”

大成子带着杨三郎在一个山腰处停了下来,正好看见赵大嫂带着人在不远处的阴凉位置,这个位置也不怎么打眼,事情没成,就要多加顾虑,赵大娘想的很周到。

杨三郎看过去,穿着绿色衣服应当就是大成子的小姑月娘,赵大娘自己认识,那另一个就是要见自己的月娘婆婆。

南山上温度要低一些,一阵风过来,此情此景,和自己在战场上那位军医念叨的有些安体之佳所多么相合。

只是现在杨三郎没有心情欣赏这样的风景,那几人朝这个方向走了过来,越来越近,杨三郎赶紧悄悄的拉拉自己的衣角,整理下自己的衣服。

姜南将杨三郎的动作看在眼里,知道注意自己在外人中的形象,加分。

“三郎,这是你三婆婆,我们上来打些猪草,上次见面匆忙,难得来一趟,中午和成子一起,不用回去了吗,大娘中午给你们做好的。”

杨三郎规矩的行了礼,听着赵氏的絮叨,脸上没有半分的不耐。

姜南见月娘悄悄的抬头看了一眼,就躲在身后,只是泛红的耳朵暴露了一切。

姜南继续在心里考量着,尊敬长辈加分,合了月娘的眼缘加分。

不过,这小伙外在确实加分,目前在村子熟悉的,除了死去的男人,印象深的也就是赵二河,和赵二河年轻的长相可以相比了,身高就是在现代来说也不低,更何况在这里可算是一个大高个了。

方正脸,皮肤有些黑,以姜南的眼光看正好不是个小白脸,眼神坚定有神,再配合挺直的身姿,竟看不出脚上的问题,要是站在月娘身边,赵家这眼光不错,这样的人能成月娘的顶梁柱。

不过长相是一方面,家里情况不知如何,从古至今只看长相的女子吃了多少亏,长相当不了饭吃。

“月娘她嫂子,这是哪家的后生?长的倒是俊俏。”

月娘身后的头低的更低,赵氏人精一样的人,哪能听不出话里的意思,这外形这关过了,接下来该是家里情况了。

赵氏对杨三郎家情况门清。

“三郎他啊,是后边三庙村的人,这不是刚服兵役回来,家里人多,听说前一段时间分了家。

如今一个人住,在军营了还学了点手艺,不算好,也能再山上寻摸些东西,小时候还读了两年书,就是这二十出头的年纪家里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

姜南对赵氏的话语做着阅读理解。

已经分家,家里能做主,家里杂事少,一个人住单身,有手艺,能养家,读过书,有点文化,出门做事不容易被坑,加分,加分,加分,这些都是加分项,至于脚的问题,只要不是先天的,再说是为国家效力,是可以接受的。

事情就得这样摆在明面上说,真的到事后这这那那,才惹人心烦。

“三婆婆,我的情况,大娘已经给你说了,有什么不清楚的你也可以问我。

老实说我目前虽不能大富大贵,但还是能过得去的,回来给了些遣散费,过些时日,再把家里收拾收拾,成家后也是不用为家用发愁,更不用说苛待人的事,我杨三郎更是做不出来的。”

杨三郎也留意三婆婆身后的月娘,眼神好,刚过来时看清楚了模样,和记忆里相差不大,长开了些,很文静,也很好看。

姜南听他说着这些,上道,话也直白,话不多,说的也是自己关注的点,放松了神色。

赵氏看着情况,这事能成,不再多留,喊着人回家,并叮嘱大成子晚一会带人回家吃饭,时间再长一些让人看见就不好了,接下来就是下一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