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姜南要做的事情有很多,这不是打算种菜?要给后院的菜地理出来,从山上带回的菜也要处理,一件一件慢慢来。
后院菜地大概有两分地,也有些菜,月娘打理的很干净,长势不错,不过月娘一个人精力有限,种的不多。
也就有些小葱,白菜,青菜,还有一行豇豆,几行韭菜,剩下的空了起来,原来这后院种的不远,今年事多赶上了,没办法,前一段时间下过雨后,地里长了野草。
“长生,你坐在阴凉处,别动啊。”把孩子放在一边,姜南把菜地清了清,这边没种菜的地方竟然还长出了牛筋草,费了大劲纹丝不动,然后感觉有人在背后拽自己。
不知道长生啥时候过来了,抓住自己的衣角,要帮忙的样子。
“长生啊,抓衣服使不上劲,来,拔草根”被长生的样子逗笑了,开起了长生的玩笑。
见长生不理解,把长生的手放在草叶上,让他自己拔着玩。
自己又把草的根部挖了挖,挖一会儿,拔一会儿,草体慢慢松动才出来,其他草好清理多了。
费了一下午的劲清理了个菜园子,全部种菜的打算已经取消了,留一大半种菜,剩下一部分建个鸡窝,养几只鸡,到时候长生就可以吃上鸡蛋了,如果有多余正好拿到镇上去买,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就是这鸡窝怎么建啊。
姜南家原来有鸡窝原来是在前院,就是这两年用钱的地方太多,卖完了,只剩个空余的鸡窝。
姜南打算的挺好,这正好趁着这些材料,找人换个地方,成,又给自己找了个活。
又把孩子转到前院屋檐下,清理起鸡舍,怪不得刘老头不想让月娘改嫁,这姑娘真是能干,前前后后收拾的干干净净。
姜南简单的清了清,仔细观察了一些鸡舍结构,研究研究怎么做,把鸡舍能拆的材料拆了拆,又搬到了后院,接下来慢慢做。
等这些做完仍然是和昨天一样的午饭,中午天热,村子里除了不怕热的孩子四处疯玩。
大人们在屋里休息,躲躲热气,下午才有精力可以做其他事情,在这里不忙工作上的事,需要忙体力上的事。
再醒来又是大半天过去,野菜已经处理过了,中午煮完饭还熬了点黄花苗茶,这个时间温度正好。
接下来就剩最后一件事,处理杏核,在屋檐下搬了个凳子,又找了个石头,一开始把握不住力度,砸碎了几个,后面慢慢的好了,小半篮的果核也砸出来不少果仁。
收拾好果子,这才又把砸碎的果核扔到后院,不知道能不能成为肥料。
“杨大娘,杨大娘,在家吗?”
“谁啊?”
“哐当”一声,门打开了,探出一个黑头脑,可不就是在山上遇到的刘川。
“川哥儿,谁啊?”
“奶奶,是三伯娘,就是前两天我们在山上遇见的那个三伯娘。”
“三河媳妇,咋过来了?”
“杨大娘,这是我自己做的菜馍,给你送点尝尝我的手艺。”
说着又把手里提的小篮递了过去,用一块布盖着看不出啥样,姜南有些不好意思,自己做饭也就凑合,做的菜馍试了几次,拿过来的这几个还算是好看的,因为要送人,多放了些猪油,模样不好看,吃着看可以,这才能拿过来。
“过来就过来了,咋还拿东西呢。”
“大娘,你就接着吧,我也是有事想麻烦你,你要是不收,这事我还真不好来找你。”
“你说,咋了?”‘
“我明天想去镇上一趟,可是长生还小,镇上人多又杂,带着长生不方便,我想着明天能把长生放在这里看一天。”
“这事啊,放心吧,你只管抱过来。”
等人走后,老大媳妇过来了:“娘,你答应帮她看娃,也不怕她给你挖个坑一去不回?”
老大媳妇有着顾虑也是因为刘三家事情太多,就像那改嫁之事一样,瞒的真严实,等事情妥当了,村里人才知道,还有也不知道因为啥刘家老二媳妇和刘二河回家又干了一仗,总结的和三河媳妇脱不了干系。
“她能去哪?年纪这么大了,又不是年轻的小姑娘,还能改嫁了?”
要我说她可是个聪明的,要不然温温和和就拿捏你三河哥这么多年?屋里屋外的收拾,原来在村里虽然有闲话,但是谁不羡慕她,分了家,也不用干啥活,这日子比村里大部分的媳妇都好过。
就说当年三河活着的时候,就添了守义一个孩子,三河她娘上门不依,可是闹了咋样,人家笑盈盈儿把婆婆迎进门,后来这事还不是不了了之。
要是没有后边那些事,人家过的滋滋润润,还听说要送孙子长生去读书呢。”
“还有这事啊,看咋听说上次去村长家里闹了一场?”
“被逼急了呗,再温和的人一场事一场事的接的,还有个好脾气,原来有三河撑腰,这时候要是不闹,不被刘家人吃了才怪。”
“要我说,这事办的敞亮,月娘人年轻,在村里受了气,正好有娘家出头,三河媳妇这一弄,赵家不得承她的情,以后遇到啥事,能不帮一把?那月娘虽然又走了一家,打断骨头连着筋,也多一份助力,不比两人守一个孩子强的多?
月娘这一走,长生还在,三河的房子和田产不还是捏在三河媳妇的手里,家里就两个人清清静静,多好。你说她也改嫁,图啥啊?除非遇到能让她大富大贵的,那才划算。”
“这三河媳妇真行,有大智慧啊”我这一辈子估计也想不到那么多。
“行了,就你那一根筋的能想多少?好好的过好日子比啥都强,对了,出去可别乱说啊。”
“娘,你放心吧,你又不是第一天认识我”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亮,姜南就将长生从被窝里面挖了出来,然后拿着长生用的东西去了杨大娘家,把人和东西交给了杨大娘,这才跟上去镇上方向的队伍。
去镇上的路比去赵家村的路还要远,不过还好路较为平坦,到镇上还有驴车,是刘家村去镇上的交通工具,坐一次车,不多,也就三文钱,三文钱一个人还好,如果一家人多一些,不舍得的,还可以选择走路到镇上。
姜南不想因为三文钱,让自己的腿受罪,自己还要好好爱护自己,管教长生呢,上次走去赵家村儿的经历自己还清楚着呢。
“刘伯,给你钱。”等交完钱,姜南才提着篮子上了车,后院里的菜各样都采摘一些,村里这些是家家户户都有的。
镇上就不一样了,镇上家用都需要拿钱来买的,所以要搬到镇上有的是家里有家底,有的是在镇子上住着,每隔一段时间回村里取些所用的粮食,蔬菜等东西。
所以这些东西能卖一些就卖一些。
车上的人还有几人,不过车并没有。
“再等一刻钟车就走”,似乎看出姜南的疑问,刘伯直接解了她的疑惑。
车上几个人也是相熟的,聊了几句,姜南就闭上了眼睛,早上起的有点早,这还的缓一缓。
没一会,又有了声音。 “刘伯,还没走呢?我们还担心来迟呢。?”
“来的正好,我们这就出发了。”
驴车晃动一下,出发了。
走路,腿受不了,坐车,屁股受不了。
“到了,前面就是城门。”过城门处有人巡视,不过也就是简单的巡查,靠近城门的地方,车上的所有人下了车,估摸着时间,大约半个时辰,等到下车后姜南感觉不单单是屁股不舒服,就是浑身都要散架了,真是一把老骨头了。
“申时,我们还在城门口集合,到时候看这时间啊。”
刘伯交代后,带着驴车找个地方,驴也是刘伯家重要家产,刘伯很是看重,可得好好看顾着,就不进城了,进城就要交钱,不仅人员要交钱,驴也要交钱,城门不远处也有几个小摊,中午吃点东西还能在这休息休息。
进城也要交钱,不多也就两文,这来一次镇上,还没有卖上什么东西,就已经花了五文钱了,因为几人去的地方不一样,一进车几人就散开了,也有人问姜南要不要一起,只是有自己的事,直接拒绝了。
跟着镇上的人流四处走走看看,一进城门道路两旁主要是住宿的地方,附近开了几家饭馆。
在靠近街道中心的位置有一间酒楼,云谷酒楼,两层的布局,以姜南的眼光来看装饰也是不错了,还挺排场,也不知道菜怎么样,等挣到钱了也体验一把,不过今日主要的事情不是这个,还是先去弄自己的事情。
继续前走,左拐一点就是姜南要找的地方。
草药堂,三个字高高悬挂,真简单的名字。
姜南挎着篮子走了进去,入目最显眼的是最上边挂的匾额悬壶济世,下边是几层枣红色的药柜,每一层药柜都是黑色的小抽屉。
上边标记的是药材的名字,自己去过中药店和这间药店的布局很是很相似的,有一瞬间,姜南以为是在那间中医小药铺呢,连店里的草药味都比较相似。
堂内有一层布隔着,里面应该是寻医诊脉的地方,大堂这是取药收药的柜台,柜台那守着一名药童,这时候一名大夫带着一人从内堂走了出来,那人应是来医的,从内堂出到药童那里开药。
见药童正在给那人抓药,姜南就站在一边等待着,以病人为先,这会应该是没人了。
“老太太可是看诊?”
杨大夫在这看了一会,见姜南等在一旁,索性自己无事,问上几句,开口称呼就是夫人,今年的这名女子,看着也像是上了年纪,而且是一副老年人的打扮,青灰色的衣衫。
姜南想在这草药房,卖些东西,也就不在意人家什么称呼。
“我是这里的大夫,你叫我杨大夫。”
“杨大夫,你这里收不收杏仁啊”
一般来药店问收药的大多是草药,这还是自己第一次见问收不收杏仁的。
“收的”
一听收,姜南赶紧把筐子里的杏仁取了出来给杨大夫递了过去。
“还是苦杏仁?”
“苦杏仁不收吗?”姜南心中有些忐忑,不会自己的这些杏仁白砸了吧,可是花了一个时辰的。
“老太太放心,收的。”
"那老夫我给你称一称。”
杨大夫怕姜南不清楚,还解释到:“这里收的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两种,甜杏仁一斤十八文左右,苦杏仁价格要高一些,一斤三十文,如果品相差一些每斤少六文钱,你这还不错,不过数量不多,也就八两,二十四文钱。”
姜南见此,出去进城花了五文钱,划得着了,以后要是在山上再捡一下,可以下次到一起拿去买,就是杏核也就夏季能卖一年卖不了几次,也不是长久之计”
“那杨大夫,你这还收别的吧?”
“老太太,各种药草,我们这里都收,不过我们做为药堂,收的药材是要入药了,自然要考虑品相,药效,如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也是不收的。夫人要是没有别的问题,我让张秋给你结账。”
“张秋,给这位老太太取二十四文钱。”
“好的,杨大夫。” 姜南将这二十四文钱,小心的包好,这才收了起来,这可是在这个世界挣到的“第一桶金”,意义非凡。
下一站得去买些小鸡了,身上带着刚挣到的钱,注意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身上的钱可还没有捂热,可得小心别被摸了去。
接下来近有些小吃,鸡汤面,刚出笼的包子,馄饨,糖葫芦,好吃的糖葫芦,叫卖声络绎不绝,香味也不断的进入鼻子。
“老板,鸡汤面多钱一份?”
“客官,五文钱一份,整只鸡熬出来的鸡汤,真材实料,来一份尝尝?”
“不了不了,我再看看”,五文钱有些多了,才挣那些钱,一会功夫就要花去十文钱,姜南有些心疼。
“馄饨,馄饨,好吃的馄饨,皮薄馅多,三文钱一碗。”
三文钱一份,还能省两文钱,选这个。
“老板,要一份馄饨。”
姜南选好,找个位置等着,没一会馄饨就端了上来,热气腾腾,上面洒了一层葱花,看上去很有食欲。
尝了一口就是姜南这个不怎么爱吃馄饨的人也不得不夸赞这个做的真是不错,也可能自己这段时间天天喝蔬菜稀粥的缘故吧,难得换换口味。
杏仁也卖了,饭也吃了,接下来朝向最后一个目的地——卖小鸡仔的地方。
姜南没有着急下手,守在一边等待着,毛绒绒的却是可爱,姜南眼里的却是养鸡下蛋养长生。
前面的一位夫人挑挑拣拣,付完钱离开了,姜南确是犯难了,刚才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所以到底是在这堆可爱的小鸡仔中怎样做选择啊。
“三河媳妇,选小鸡仔呢?”
说话间声音就到了眼前。是有些烦人的刘二嫂子,这时候不计较原来的矛盾了。
“二嫂子,你也过来买小鸡仔啊。”
刘二嫂子被姜南突来的热情有些惊到,还第一次见脸上这么多笑容,出门在外,刘二嫂子对着“笑脸人”说不出什么难听的话。
“选好了?我帮你看看?”
刘二嫂子对姜南家的情况也是知道的,平时这些都是刘三河忙这忙那,姜南即便跟着,也没有留意那么多。
“那再好不过了。”
最后是在刘二嫂子的帮助下定下来,还给姜南传授选小鸡仔的秘诀,价格很是合适,一文钱两只小鸡仔,选了八只小鸡仔,花去了四文钱。
这一趟来镇上,收获还不错,姜南不是想着再买些其他东西,可是这钱不论花,稍微买一些那铜钱就洒了出去,思考再三不再添置其他了,要是有需要再来。
刘二嫂子还要买些其他的,姜南反正也没其他事情,就陪着刘二嫂子转转,正好熟悉镇上的情况,也顺便了解镇上的各项生活用品的价格。
临到城门又花了几文买了一点怡糖,糖的价格确实贵,难得来一次,买一点给长生甜甜嘴,这才一起朝城门的方向走去。
来镇上这一趟没有白来,对镇上情况也大概摸索清楚了,镇上最热闹的部分主要是十字路口附近。
这附近都是各种店铺,卖什么,价格多少,也有些清楚,这里的物价不高,一文钱大概就是现代一块多一些,还可以,都是可以接受的。
等到了城门口,刘伯在这等着,车上的人不少,来时是空手,走的路也可以,回来的时候还有不少的东西,坐车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刘二嫂子拉着姜南上了车,挤挤还可以坐下。
刘伯一直是车满了就走,都准备出发了。
“刘伯,等等”
这是村里的另一个嫂子,带的东西不少,见车要走了,一边喊着,一边跑着,然后到驴车跟前,瞅着姜南身边的一点空隙挤了下去,这下车坐的满满的,姜南不得不一手扶着筐子,一手紧紧扶着身边的刘嫂子。
回来也需要半个多时辰,大约也有一个多小时了,要是离镇上近一些,等到快要关城门的时候再出来,还能多转一会。
到家的时候时间还早,就是回来坐车的经历要比去时难受,人要多一些,车上买的东西什么都要,什么味道都要,庆幸这是敞篷车,要不然要体验一把晕车的感觉了。
姜南先回自己家,把东西往屋里先放一放,然后去杨大娘家接孩子了。
“杨大娘,我来接一下长生。”
刘川和刘玉玉正带着长生玩,听声音转头看见姜南过来,扔下手中的玩具,张着手就扑了过来,眼圈开始泛红,再晚一会泪珠子就要掉了下来。
姜南赶紧接住,然后从怀里取出包裹着的怡糖,取一小块塞到了小长生的嘴巴里面,然后又取了两小块,刘川,刘玉玉一人一块。
以后拜托杨大娘的机会估计还不少,邻里之间相互帮衬些可以,那也不能白帮,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最多的情分也有耗尽的时候,不过这情分不就又来了。
“你这孩子,总是这么客气,以后有啥事给我说,能帮的大娘一定帮。”
“那大娘我把话当真了啊。”姜南半开玩笑。
杨大娘顿时被逗的哈哈大笑,就稀罕这样阔利的人,“那你只管过来啊。”
带着长生往家回去,太阳刚刚下山,牙月已经等不及,等了半天了,一阵风过来,带着村子里孩童的欢声笑语,带走空气中的热意,舒适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