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更新时间:2025-11-14 13:19:58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过去了两年。

长生也是四岁的年纪,四岁的长生和两岁的时候相比,除了个子长高了些,其他的变化不大,也没有姜南想象的那么调皮,和同龄人相比稳当许多,目前还是正处于让人放心阶段。

这两年里,溪田村还是那个溪田村,姜南的生活变化不大,靠着采草药赚了一些银子。

村子里的其他人后来也发现这种方式,只是对草药不那么了解,卖出去的价位不高,不过卖的人多了,姜南的买草药的生计打了折扣,庆幸的事目前花销不多,还是有一些结余。

月娘原来还托人给长生送了些东西,后来给杨家添了个大胖胖娃娃,如今又有了孩子,有些有心无力,更何况还有杨家的那一家子,即便分了家,住在一个村子里,就有割不断的牵扯。

听说,前一段因为月娘给长生送了一件衣服,趁着杨三郎去镇上的功夫,杨母拄着拐杖,去到家里,指桑骂槐的把月娘骂了一顿,说有那功夫,能连自己的侄子都能不顾?

姜南听到这些,还抽空带着长生去了三庙村,叮嘱月娘好好的和杨三郎过好日子比什么都强,长生自己能照看的很好。

长生也大了一些,看着眼前这个女子,朦胧的记忆慢慢熟悉。

“娘,祖母很好,你和杨叔过好,以后衣物什么的你也不用再给我添置,”然后月娘抱着长生,眼泪再也止不住的留下来。

孩子多了,人的精力有限,又不能亲自抚养,一时间万千思绪。

过完年,等村里的学堂开了,姜南就将长生送了去。

村长的大儿子刘文继,从名字中也能看出村长对自己大儿子的看重,只是可惜,后来的院试还是没有过。

如今打消了继续应试的念头,在村里的学堂里教书,以后等村长卸任,很有可能是下一任村长了。

村学的招生标准有要求,需要年满六岁,然后只要能交上束脩,就可以来学堂。

村里愿意将孩子送去的不多,六岁的孩子差不多也算是家里的半个劳动力,如果去了学,家里的鸡谁喂,地里的琐碎活谁来做。

另一方面还需要交上束脩,一月十五文钱,还要交上一斤的粟米,家里去一个孩子的还好,家里的孩子多了,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再说学了又如何,学了几十年书的人不是一辈子还是在村子里呆着,除了多识几个字,也就那样。

村子里的人有自己的智慧和考量,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见到一个读书成才的,读书这个事回报率太低了。

姜南提前给长生用碎布缝了个挎着的包包,里面正好可以装的下刘夫子要求的东西,两年前姜父写的《三字经》正好派上了用场。

开学第一天一大早,姜南就将长生送了过来,这还是姜南第一次进入学堂。

学堂主要是村长家原来的两间不用的旧房子,距离村长家大概两百米的距离,一间稍大一些当做学堂,可以容纳十几个孩子,桌子是搭起来的木板,凳子则靠学生自带。

等刘文继开了学堂,村长组织村里的人又修了修,周围围了栅栏,中间还有院子,是供孩童们玩啥的地方。

学堂儿旁边还有一小块空地,来修学堂的人,家里孩子入学堂免一个月的束脩,来的人不少,村长自有办法,先来后到,控制人员数量。

去年学堂歇了快半年的时间,后来又开俩月就过年了。

过完年,等岀了正月,学堂重新开门,只要没过完正月都是年,等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是开学的好时候。

学堂再开,就要招收新的生源。

刘文继提前在村里告知消息,村里人更多的打算是在这放个孩子识个字,等稍大一些就要回家充当新的劳动力。

等姜南带着长生去的时候,人已经差不多,原来留了三个娃娃,今年来了七个娃娃,村长家老大家的儿子学文、学武,老二家的儿子学砚,杨大娘家的孙子刘川,大嫂家的三儿子三壮,还有陈三花的儿子刘田水,刘伯家的孙子刘苗。

”长生奶奶,这真不行啊。真是长生的年龄实在是小。”。

刘文继看着眼前这个小不点,有些头疼,这在家逗个趣还好,可这里是学堂,长生眨巴着眼睛,刘文继更头疼了,真能给自己增加难题。

“刘夫子,你就让我们家长生来吧,他年龄是小,不过很多的事情现在都可以自己做了,也不用让你费心太多。

再说,刘夫子,你也知道情况,实在是平常上山下地,带着长生不太方便,要不是没有办法我也不会把长生送来。”

见刘文继一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样子,姜南继续开口道:“夫子,我也不指望长生在学堂学个什么样子,就是给长生找个伴,该交的束脩我一文不会少的。”

村里其他人是不想把孩子送来,这长生奶奶倒好,这么小就把孩子送来。

看上去很乖的一个孩子,算了,收了吧。

“不过长生奶奶,我们有言在先,要是长生适应不了,孩子你还得给我领回去”。

”多谢,刘夫子“然后交了束脩,一月十五文钱,还有一斤粟米。

“长生,见过夫子”

长生乖乖的过来,“见过夫子”

可爱又乖巧,个低人又小,真担心其他孩子一不小心把他撞到了,怎么办,又有些后悔刚才的决定了。

不过姜南不会给刘文继后悔的时间,催促着长生赶紧进了学堂,长生成了学堂年岁最小的学生。

开学第一天,也不准备讲什么内容,刘文继带着学生拜了孔圣人,然后给学生做了自我介绍,在学堂统一喊“夫子”

然后让这十个孩子也简单的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其他同学介绍的还好,简单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年纪。

到了刘三壮和刘川,好了,要不是夫子的制止,怕不是连今天晚上吃什么饭都要介绍出来。

介绍完,就是课堂的规矩。

“每日上课,不能迟到,上课前要给夫子问好,课堂上要认真听夫子讲,不允许交头接耳,课后还有作业要写,如果没有做到其中的一项,小心我手上的戒尺,你们明白了吗?”

“明白了。”

十个孩子,紧紧盯着刘夫子手上的戒尺,拖着长长的腔调,似乎担心下一步戒尺就打在自己的手上。

等立完规矩,“明日我们正式上课,我们学习的第一项内容是《三字经》,上课前把我们上课的课本和笔墨纸砚准备到位,然后宣布散学。”

听见夫子喊散学的声音,其他孩子收拾好东西一哄而散,担心跑的慢了在被刘夫子抓了回去。

长生小心的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姜南以为今天就要上课,把书本和笔墨纸砚全部装进去,小小的书包,还挺有分量。

姜南正好没有走,听着刘夫子的要求和安排,等一说散学,等下院子里等着长生,等着长生从里面出来。

“走吧,我们回家吧”

夫子的要求,孩子都准备好了,也没有什么烦心的了,姜南不仅准备好了长生的书籍,还准备了其他人的书籍。

姜南提前打听了蒙学所学的内容,突然来了注意,镇上的蒙学书目,贵的三四百文,便宜的也有六十文钱,就是旧的《三字经》也有三十多文钱。

练字这么长时间,这时候看看情况,不过还是以姜父的名义,那一段时间姜父和姜南两人写字,装订,整了十多本的书本。

姜南像当初卖笔墨的摊主一样,在镇上支了一个摊位,姜父写的字迹要好看很多,卖三十文,姜南也抄了几本,价格要低一些也就二十二文。

恰逢蒙童入学的时际,需要书本的人不少,姜南的书本纸张虽然不是很好,却是新书,而且内容清晰,对比一下,没有差错,和书斋里面卖的要便宜十多文钱,然后很快几本就卖出去了。

最先买的是杨大娘,杨大娘去镇上给刘三壮买书,两个书斋逛完后,正好在镇上看到卖书的姜南。

“杨大娘,你是要买《三字经》吗?”

“买啊,这不是过段时间,川哥儿就要入学了,提前给孩子准备准备去学堂的东西。”

“你从哪里弄的书啊?”

杨大娘有些好奇,书籍不是其他的,那是得读书写字,才能抄写出书籍。

“这些书籍,是我爹抄写的”

杨大娘这才想起来,姜南的爹也是读书人,只是现在杨大娘不怎么回娘家,对溪东村的消息倒是有些不注意了。

“行,那你给我取一本吧,多少钱?”

“杨大娘,你拿这本我卖二十二文,你,给二十文钱好了。”

杨大娘在心里对比着价格,便宜了不少,痛快的付了钱。

没多久村里的人就知道姜南那里有便宜的书本来,然后也不去镇上买了,直接在姜南那里取了书。

自家孩子用的,价格又低,何必再跑的远一些,也就是陈三花拿着书本翻过来,翻过去,说着纸张质量太差。

“你要是嫌我这不好,直接去镇上好了,我这卖的书配不上你家的宝贝儿子。”

“开玩笑,开玩笑”陈三花打着哈哈,把钱递了过去,开玩笑,有便宜的书本买,才不去买那镇上的书本,省了不少钱呢,这笔账还是会算的。

还要杨大娘的亲戚上门买书呢,也是听杨大娘说这里的书便宜,质量还不错,想着在这里定,能省一些是一些。

更有甚者能不能再给弄一本《弟子规》,《三字经》都抄了,还差一本《弟子规》,一本也是赚。

最后算下来全部也就挣了二百多文钱,和姜父分了一些后,也有一百多文。

看到最后的成果,哎,忙活到最后也就这些钱,钱难挣啊。

不过这也让姜南有了动力,这两年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抄写的书也卖了出去,相当于自己的字得到了认可,更有了练字的动力,等练了再熟练一些,到时候可以自己抄写书本去卖。

对于长生入学,还引起一番轰动,学堂开了到现在,哪有四岁就入学的。

现在走到村子里,见面打招呼都是“你真让你家孙子去学堂了?”

“刘婶子,别怪我们说话不好听啊,实际不就是这个事啊,这不是浪费钱吗?”

更有人说话说的直接:“四岁的孩子知道个啥,连个笔都不会握,到学堂都坐不住,别人上课,你玩耍,这时候去学不就是拿着钱当水漂啊?”

对着村子里这样的言语,姜南也不多话,家里就两个人,就是上山,去地不能一直带着他吧?

自己还得分心照顾,这样送过去多好,一方面有人帮着看孩子们,自己省点心,另一方面在学堂里熏陶熏陶也好,迟早都要读书的,就当提前适应环境了。

一个月十五文钱,自己省心,也能有更多的心力赚钱,这笔账不亏。

大人之间有言论,孩子之间也有,不过在学堂里,有三壮和刘川护着,学堂里其他人也做不出以大欺小的事来。

如果被其他人找上门,可能还会遭受来自父母双方的打击,这是在摸爬滚打中得出的经验。

不过接下来议论的众人被长生的表现啪啪打脸,在课堂上坐不住的反而是自家的孩子。

这还主要是因为姜南这两年去姜父那里学认字写字,为了节省时间一学就是一下午。

在家里练字也是要练个一个多时辰,时间长,长生也就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在学堂里要好太多,中间还有下课时间,还有人陪着玩。

长生也就成了学堂里面的典范,刘夫子天天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看看长生,你家一个四岁的孩子都能坐的住,你们坐不住?坐不住那是挨打的少。”

一时间,几个调皮的孩子挨戒尺的机会又增加了。

就这,几个孩子还不能回家告状,要是告状,那结果只会更严重。

就连三壮和刘川都用哀怨的目光看着长生,“长生弟弟,你才四岁,你不是六七十岁,你都一点不想着出去玩吗”

“想啊,可是夫子不是已经给了下课时间吗?足够了啊?”

三壮和刘川看着一脸懵懂的长生,一时间也接不住话,“这样,长生,你表现这么好,给夫子商量商量以后我们的休息时间长一些好不好?”

见两个哥哥愁眉苦脸的样子,“那我去问问吧”,然后几个孩子又抱在一起,打闹起来。

刘文继听着孩子童言童语的回答,也不知道是生气,还是好笑。

当时还觉得长生年岁小,不愿意接,还说要是不听话让长生奶奶把孩子领回去,如今竟然是学堂里面最让人省心的那个。

看着打闹的几个孩童,“川哥儿,三壮,你们来一趟。”

夫子一喊,打闹的三人立刻停了下来。

看着一秒乖顺的川哥和三壮,再看看旁边的长生,“今日,你俩的大字多写两页。”

“啊?为什么啊,夫子,能不能少写一页?”三壮还看不清形势,想要讨价还价一番。

“那三页?”

见三壮还要反驳,川哥赶紧捂住三壮的嘴。

“多谢夫子,两页够了。”

还悄悄的再三壮耳边交代,别说了,要不然夫子又要加了,果然作业不管再在什么时候都让人头疼,当然长生除外,因为还不到写字的年纪呢,又引着其他孩童一顿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