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更新时间:2025-11-14 13:20:07

日子这样一天天的过着, 田里的庄稼,小小的院子,练字抄书。

姜南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再一次庆幸把长生送到了书院的决定,要不然还得顾着照顾长生。

如今在学堂里,有刘夫子看顾着,周围还有一群一起玩的伙伴,本来还想着长生太静了,现在正好有人陪着玩闹。

有些寒意的风早已远去,原来抽绿的枝条枝繁叶茂,远处的蝉鸣肆意鸣叫,宣告着迎来新的季节,天热了起来,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姜南觉得这个收麦子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天又热,麦芒扎在身上又疼又痒。

今年的麦子得靠自己来收了,月娘有了,家里还有孩子,杨三郎走不开,挺好,要不然杨家那个老太又该给月娘闹了。

收麦子这事还是早一点吧,不是有句老话‘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时间很宝贵。

到收麦子这一天,一大早姜南就拿着家伙下了地,这时候收麦子麦秆润润的的,也能少掉一些麦子,再说要是晚了,热的也让人受不了,地有些远,好在路还算平坦。

这时候的月亮还没有完全落下去,姜南一路向西,然后又走了个上坡终于到了,以为自己来的够早了,到了地头才发现,还有人比自己更早。

刘家一大家子已经在地里忙活着了,两家人的地离的不远,一家能干的齐上阵,估计就留了几个娃娃在家。

“三嫂,你来的也挺早。”

这里面,刘四河想着已经和姜南已经有了共同的秘密,那关系就更近了。

见到姜南过来,起身抽出空和姜南搭话,正好偷懒休息一下,这上年岁了,一把老腰可真受不了。

“嗯”

姜南这时候不想接那么多话,趁着来的早,趁着有力气,赶紧收麦子,要不然等太阳升起来,那就是有些要命了。

地不多,也就一亩多一点,而且两块地靠的很近。

见姜南已经埋头忙了起来,刘四河也没了意思,继续弯腰割麦。

一开始还有些生疏,速度有些慢,慢慢的就掌握了节奏,加快了节奏,一行一行的割着。

忽略尖尖的麦芒扎在身上,忽略麦子里突然飞出来的虫子,当下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收麦,早点收完,就不用遭这些罪了。

等到太阳升起来,热气也慢慢聚拢,尤其是在麦田了,前面被麦子包围着,没有一丝风,然后又痒又扎又添了新的感觉燥热,好吧,还有饿,饿的头昏眼花。

刘家已经送饭过来了,隔老远闻到了饭香味。

刘母和大嫂回去做的饭,也给姜南带了一份。

“弟妹,忙到这个时候,歇一会吧!”

“来,吃点东西,养会精神再忙”

“多谢大嫂,饭我就不吃了,长生还在家,我回去做个饭,在家里休息会。”

不行了,这一会,在地里忙活了一早上,腰酸背痛,回去吃完饭,非要躺一会。见姜南推辞,大嫂也不再多劝,家里一大家子都等着吃饭。

等到家的时候,长生已经起来的,拔了草,喂了鸡,就是洗脸的木盆里面也已经打好了水。

等吃完饭,再休息一会,还要继续去地,趁着这时候赶紧做,要不然越歇越不想动了。

等再来的时候,姜南身后又多了一个小小的身影,提着小篮子。

太阳升的高了一些,姜南交代长生,捡一会,如果热的难受,去旁边树荫下歇一会。

长生点头应到,这才放心的继续去收麦子。

村里像长生这样做的孩子不少,割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落下来一些,割麦的人顾不了那么多?

这些事情就需要年岁小一些的娃娃,眼疾手快,偶尔还能在地里捡到几个野果子,那真是意外之喜了。

这时候没有功夫心疼孩子,捡起来的都是粮食,头上还有赋税压着呢,前面不是吗?就连那个烦人的陈三花那么心疼自己儿子,也把儿子带到地里。

姜南还担心长生适应不了,不时的扭头看了看,见长生适应的不错,放心了很多。

日头又大了,要把人晒的褪去一层皮,汗水顺着额头流下来,糊的眼睛有些难以睁开。

起身歇一会,用手里布擦了一把脸,用手捶了捶有些直不起来的腰。

这就是古代农村的夏天,忙不完的农活,没有风扇,没有空调,起早到晚的劳累,就为了这些刚刚能够温饱的粮食。

疼,浑身都是疼,掌心火辣辣的疼,手上已经起了几个水泡,还有一个磨破了皮,手上和脸上晒着,扎着,这还是自己的身体吗?有些要控制不住了。

看着自己身后已经收完的麦子,看着眼前还有一片的低矮庄稼,再看看自己身上的粗布麻衣,这样的日子会有尽头吗?

“奶奶,你不舒服吗?”

长生见姜南站那不动,以为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老三家的,累了就歇一会,别硬撑着。”

刘老头原来一直看不惯姜南的就是一直是一副不说话儿样子,柔柔弱弱,然后里里外外都交给三河去做,都不是那干活的人,就是三河不出事,也迟早在这个家累死。

今日有些刮目相看,除了回家做饭点的功夫,也没有偷懒,就是一看就是没有干过活的,那麦茬子留那么高,速度也有点慢。

见长生也有些担忧的看着自己,姜南接了刘老头的话。

“好的,爹”

然后拉着长生走到地边的树下,一屁股坐了下来,看着树干,眼前有些发黑。

感觉整个世界都有些安静,只有头顶树梢上几只知了嘶哑鸣叫着。

又缓了会,拿过罐子,倒出两碗水,一人一碗,等清凉的水下肚,滋润了姜南和长生的五脏六腑。

“奶奶,这是我上午捡的”,小小的身躯,提着一个大大的篮子,里面已经快要装满了。

“真棒,一上午就捡这么多。”听着姜南的认可,长生有些不好意思,又掩不住满脸的喜悦。

“奶奶,擦汗”

“奶奶,吃饼”

这饼是姜南临出门怕长生撑不住装进去的。

“奶奶,等我在大一些,我好好读书,好好写字,然后等我考上状元,我就请很多人来伺候奶奶,到时候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

“你从哪里知道这些话的?”

“夫子说的,夫子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夫子还说我们好好读书,然后就不用再做这些农活了。”

“奶奶,我怎么没有在书中见到玉和金子啊”

“玉和金子就在读的书中,干的农活中也有,你得两样都干,才能够见到的,没有见,大就是书读的还不够,还需要多做农活的的”

“哎呀,原来读书也要干活啊,那多累啊”

“要不然呢,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体验到见识到的才是真正的知道,就像我们县令大人要管一个这么大的县,也得回去种麦收粟。”

“县令大人也要干活啊?

“那当然,要是不干活怎么去了解百姓生活,要不然不就成贪官了吗,贪官要是被发现了,那全家人都得受牵连,关进牢狱的。”

“那我们大人可真是一个好大人。”

“我以后一定好好读书,成为大人那样的人,也不让奶奶受连累”

“长生,那你好好读书啊,等读出来了,也让四叔我也沾沾光啊”

长生和姜南的对话也让刘四河在不远处听个清楚。

见有人接话,长生又成了闭了壳的河蚌,过来好一会才发出一句话:“那四爷爷你等着我啊”

刘四河这时又有了精神,“好的,那我可得好好活着。”

实际上这些话不仅被刘家人听去了,也被恰好过来的孙县令听了去,农忙时候,孙县令带着人来巡视今年的情况,正好走到刘家地头,听了几句言论。

“刘村长,这是哪家的人?”

村长摸不清知县大人的意思,却也不敢隐瞒,只能如实的回答,“这是我们村刘庆家的老三媳妇,那小娃娃是她的孙子长生,家里如今就这祖孙两人了。”

“家里有人读过书?”

“没有,没有,刘家种了一辈子的地,哪拿过书?”

村长一拍脑袋,想了起来,“她爹是溪东村的姜童生,也可能接触一点吧。”

孙知县又看了会,“走吧”

见孙知县没有追究,脸色也没有很难看,刘村长心里松了一口气,擦擦自己不存在的汗,庆幸没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要不然整个溪田村都不好过了。

然后姜南又歇了会,恢复了些力气,继续下田收麦。

日头挂在头顶的时候,该回去了,这时候正热的时候,姜南能受的住,孩子也受不住,带着长生背了捆回了家。

大嫂一家和四弟一家的劳力是不回去的,中午在地边的树下,能多休息会,也能看着地里的粮食。

这可是一家子的口粮,其他人需要回家做饭,几个娃娃也需要回家休息休息。

姜南一上午时间的忙碌,消耗的太多的体力,粟米饭,一小份酱菜,一份飘着菜叶的蔬菜汤,一碟子的红烧肉。

原来总是嫌弃红烧肉太腻,现在觉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地少,用了一天多一些就收拾完了。

收完麦子还不是结束,还要把麦子捆扎,运到麦场,为了省些力气,借用了村长家板车,用牛确实省力,那也是村长家的宝贵资产,也能休息休息。

有板车用已经很好了,总比挑麦子装的多,省力的多。

将板车拉进地里,姜南将提前捆好的麦子放在板车上,然后拉着麦子到了麦场,这一来一回还挺顺利,拉回来的时候是下坡,比较顺利,去的时候是空车,即便是上坡,也没有那么费力。

拉倒麦场又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来来回回十几趟,终于在天色抹黑时候运完了,姜南还了板车,回到家再也整不住了。

然后就是脱粒,当然这个姜南真的有些弄不过了,最后是刘老头出面让大哥和大侄子抽出半天时间过来帮忙。

刘大河和儿子是刘家的主要劳动力,这时候还要抽出来来帮姜南,即便是脾气温和的刘大嫂也有些不乐意。

“爹是什么意思?她干不了,让你们去,你们还应了?”

“爹都说了,我们还能不去?再说我看了,也没有多少,我和平哥儿速度快一点差不多半天就能忙活完。”

“我又不是催着你们赶紧忙完,这不是担心你们身体受不住。”

“没事,三弟没了,就剩下这两人,我当大哥的,能帮一把是一把,我知道你心疼我我,我有分寸,也是看了看没有多少活才应下来的。”

“谁心疼你,要心疼也是心疼我家儿子。”

这些话姜南是不知道的,就是感觉大嫂这两天对自己的脸色有些不大好,不过也能猜出个大概。

姜南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出了这么大的力,当然承这份情,要不然自己得弄到什么时候,剩下都是晾晒的事情了,这些自己可以做,把麦子晾在自家的院子里,也安全一些。

去镇上割些肉,回家做成红烧肉,然后给大嫂家送了过去,虽然是刘老头要求的,这些活可都是力气活,即便大嫂脾气再好,也是不情愿的。

终于在三五天的辛苦下收拾完了,姜南将自己收拾完,把自己扔在床上,觉得板硬的床,此刻是多么的舒服,长生学着姜南的样子,也把自己扔进去。

这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这农忙还不是真正的结束,还要继续种上粟米。

接下来又要到地里锄地,粉碎麦茬,疏松表土,还要及时关注天气,抢在下雨前,或者雨后立刻播种,这些问问村里有经验的老农。

接下来就是等下雨的日子,等雨水滋润了田地,这才真正的放了心。

这是姜南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经历农忙,原来白居易的观刈麦是这样的写实诗啊,“五月人倍忙。”

经过一场抢收农忙,村里的人差不多都累的脱层皮。

这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想想接下来的日子,脑袋累,身体累。

就是长生也没有闲着,倒水,捡麦子,给姜南捶背,给姜南推车,这些日子下来,白净儿长生脸上也换了颜色,有些黑红。

“哈哈哈,长生,你干脆别叫长生了,叫‘花生’吧。”花生的外皮可不就是红色的。

刘四爷爷是有起外号的脑瓜子的。

农忙结束,姜南继续开启往常的生活,现在姜南对南山已经比较熟悉,可以到比原来稍远一些的地方。

至于长生中午就拜托了杨大娘,姜南一点点的试探这少有人来的南山。

“奶奶,你还去南山吗?

小小长生吃着饭,一边问着。

“哪有,奶奶我又不是天天去的,我还要去镇上呢。”

“奶奶,你进山我有些不放心。”

“这有什么不放心的,我就在南山边缘的位置转转,也不去远处”

长生一声不吭,村子里面的情况长生也能明白一些,自己的爷爷和爹爹都是在南山上送了命,如今自己身边只有姜南了这个亲人了。

“原来你去南山上,还有我陪着呢。”

再等一段时间吧,趁着这时候再去挖一些药材,提前给长生再挣些费用。

“行啊,到过一段时间我就不去了。”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姜南一定听长生的话,在家里陪着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