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更新时间:2025-11-14 19:17:18

夏日的蝉鸣与燥热,仿佛一夜之间被秋风卷走。三中的香樟树叶边缘染上淡淡的金黄,空气里弥漫着清冽的草木气息。高二(三)班的窗户不再大敞,偶尔有凉风钻进来,带来一丝属于秋天的爽利。

市级数学竞赛在上个月尘埃落定,安东隅和白桑榆不负众望,双双斩获一等奖。红色的喜报还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但关于竞赛本身的热烈讨论已经渐渐平息,生活回归到了书本、试卷与日常琐碎构成的常态。

没有了竞赛小组这个固定的“安全区”,安东隅和白桑榆在学校的交集,似乎又退回到了主要以同桌关系为纽带的模式。但某些东西,在共同奋斗过后,已然悄然改变,像秋日沉淀下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心间。

安东隅发现,当耳边不再有杜沐阳关于竞赛题目的呱噪,当放学后不再需要赶往那个小教室,他的生活里仿佛空出了一小块。起初他并未在意,直到某天下午,他习惯性地在放学铃响后收拾书包,手指触碰到桌肚里那本白桑榆之前借给他、他已经看完却忘记归还的竞赛专题汇编时,才恍然意识到那点空落来自何处。

他拿着那本书,犹豫了一下。直接放在她桌上?似乎太生硬。等她回来给她?又显得刻意。

就在这时,白桑榆从教室外面走了进来,脸颊因为快步行走而泛着红晕,手里还抱着几本刚从图书馆借来的参考书。

她的目光落在安东隅手中的书上,眼睛微微一亮:“你看完了?”

“嗯。”安东隅将书递过去,动作比平时略显迟缓。

白桑榆接过书,指尖不经意地擦过他的,微凉的触感让她心跳漏了一拍。她低下头,假装检查书页,轻声问:“感觉怎么样?最后几道压轴题有点超纲。”

“还可以。”安东隅言简意赅,但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解题思路有启发性。”

这已经是他能给出的极高评价。白桑榆弯起嘴角,抬起头,眼中带着笑意:“我也觉得,尤其是那道数论结合几何的……”

她自然地顺着话题聊了下去,分享着自己看完后的心得。安东隅没有打断,安静地听着,偶尔在她停顿的间隙,给出一个简短的回应,或者指出她某个理解上的细微偏差。

秋日的夕阳透过窗户,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布满公式的黑板旁。没有竞赛的压力,没有旁人的注目,只是单纯地分享着对知识的理解,气氛平和而自然。

杜沐阳背着书包凑过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他摸着下巴,啧啧两声:“哎哟,这竞赛都结束了,你俩还搁这儿开小灶呢?精神可嘉啊!”

白桑榆被打断,有些不好意思地停下话头。

安东隅则淡淡地瞥了杜沐阳一眼,没理会他的调侃,反而对白桑榆说:“图书馆有本新到的《高等数学预备教程》,适合你下一步看。”

他很自然地指出了她下一步学习的方向,仿佛这件事理所当然。

白桑榆怔了怔,随即点头:“好,我明天去看看。”

杜沐阳眼睛在两人之间转了转,露出一个“我懂的”笑容,识趣地没有继续当电灯泡,挥挥手:“行行行,你们继续探讨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先撤了!”

杜沐阳离开后,教室更安静了。

白桑榆收拾好东西,看着窗外渐沉的落日和微微晃动的树枝,感受着凉意,下意识地搓了搓手。

这个细微的动作落入了安东隅眼中。

他沉默地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拉上拉链,然后,像是随口一提,语气平淡无波:

“天气冷了,窗边风大。”

白桑榆一时没反应过来:“啊?”

安东隅已经背起了书包,目光扫过她放在桌面上、微微泛红的手指,没有再看她,只是留下一句:

“明天可以带个手套。”

说完,他便像往常一样,率先离开了教室,背影清瘦,步伐稳定。

白桑榆却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弹。

他……是在关心她吗?用他那种极其别扭、近乎隐晦的方式。

“天气冷了,窗边风大。”

“明天可以带个手套。”

没有多余的词汇,没有温情的语调,却像一股暖流,猝不及防地涌遍她的全身,驱散了秋日的凉意。这比任何直白的问候都更让她心动,因为这是他独有的、笨拙却真诚的表达。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忍不住蜷了蜷手指,仿佛这样就能留住那片刻的温暖。

竞赛结束了,一个阶段告一段落。但他们之间,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刻度。不再仅仅是因为意外和补偿而连接,也不仅仅是因为共同目标而并肩。一种更日常、更琐碎、也更深入的牵绊,正在秋风的吹拂下,悄然生长。

就像那盆窗台上的薄荷,度过了夏天的蓬勃,在秋日里依旧保持着坚韧的翠绿,安静地,散发着它独有的、清冽而持久的香气。

白桑榆知道,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以一种更缓慢、更深入骨髓的方式。而秋天,或许正是沉淀和积累的季节,为了迎接未来某个时刻,更丰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