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陈远这番话说完,原本还有些窃窃私语的声音彻底消失了。
陈夫子等人面面相觑,最终在陈远强大的意志和无可辩驳的道理面前,颓然低头。
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主公,其胸怀与魄力,早已超越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反对?除非他们想离开这片乱世中难得的桃源。
云岚看着陈远力排众议的英姿,眼中异彩连连,心中的钦佩与某种情愫更加深重。
张辽、赵虎等人则是抱拳躬身,齐声道:“主公英明!我等谨遵主公之令!”
一场风波,在陈远的绝对权威和有理有据的雄辩下,迅速平息。
但陈远态度极其强硬,在云岚、张辽等核心成员的支持下,直接以主公权威压下所有异议!
“在我希望镇,我说能,便能!若有不服,可自行离去!”
陈远的强势,让所有质疑声戛然而止。
最终,诸葛玥,成为了开元学院,乃至这个时代。
第一位以女子身份正式入学,并被镇主陈远亲自收入门下,重点培养的弟子!
【叮!恭喜宿主完成隐藏任务“破除樊笼,收授高徒”!】
【获得奖励:积分+1000!改进型造纸术(完整工艺)已发放至系统空间!】
诸葛玥身着恢复的女儿装,在众人各异的目光中,向端坐于上的陈远行三拜九叩之大礼,正式拜师。
她抬起头,望向陈远的眼神中。
充满了绝处逢生的感激,难以言喻的震撼,以及一种近乎虔诚的崇拜。
是他,在她最绝望时给了她希望!
是他,亲手为她,也为无数被禁锢的女性,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诸葛玥的加入,如同在希望镇的科技池中投入了一颗活力四射的鱼雷。
在陈远超越时代的点拨和她自身惊人天赋的结合下,她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她不仅如饥似渴地吸收着陈远传授的基础数理和力学知识,更很快便举一反三。
针对卫戍营使用的弩机和民间使用的织布机,分别提出了结构优化方案。
当她拿着画满受力分析图和精巧连杆结构的草图找到王坚时,这位老工匠看得目瞪口呆。
反复推演后,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
“妙!妙啊!诸葛姑娘此法,竟能让弩机上弦省力三成,射程却增一成!
这织布机的效率,怕是要翻倍啊!天才!真是天才!”
自此,王坚对这位女弟子心服口服,甚至时常主动请教。
与此同时,陈远也立刻将系统奖励的【改进型造纸术】投入实践。
他深知,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都离不开廉价而高效的载体。
他立刻亲自选址,调集人手,在流经希望镇的小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利用水力的工坊。
他指导工匠们,建造了利用水流带动巨大木轮旋转的水力捣浆池。
将收集来的树皮、破布、麻头等原料浸泡后,由水轮驱动的沉重木槌反复捶打。
直至化为细腻的纸浆,效率远超人力。
随后,他又设计了简单的抄纸帘床和多层烘干墙。
工人们用细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提起时便附上了一层均匀的纤维薄层。
沥去多余水分后,小心地揭下来,贴在用炉灶余热烘烤的土坯墙上。
不过小半个时辰,一张张略显粗糙但已然成型的纸张便干燥定型了。
当第一张完整且质地均匀的纸张从烘干墙上被成功揭下时,所有参与制作的工匠都屏住了呼吸。
王坚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接过这张轻飘飘的物事。
指尖传来的触感柔软而坚韧,与他熟悉的沉重竹简和昂贵的缣帛截然不同。
“成......成功了?这就是......纸?”他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他试着用手指用力揉了揉,纸张只是微微起皱,并未破裂。
他又拿起旁边一根炭笔,在上面划了一道,字迹清晰,毫不晕染。
“成功了!”陈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肯定地点头。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希望镇。
云岚几乎是跑着来到造纸工坊的,当她看到那散发着草木清香的纸张时,激动得眼眶都有些湿润。
她立刻拿起一张,用毛笔蘸墨,流畅地书写起来。
笔尖与纸面接触的顺滑感,以及墨迹迅速被吸收固着的效果,让她忍不住惊叹。
“如此顺滑,如此吸墨!远比竹简轻便,比缣帛廉价!
比她之前见过的那些粗糙纸张,质量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这......这简直是天赐的神物!”
她立刻想到了正在编撰的开元学院启蒙教材,想到了每日需要抄录的大量政令文书,想到了工坊里那些需要精细绘制的图纸......
以往这些工作,要么受限于竹简的笨重和容量,要么受困于缣帛的天价。
使得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成本高昂,效率低下。
而现在,这洁白柔软的纸张,将彻底打破这一切桎梏!
很快,第一批试产的纸张被优先送到了开元学院和内政司。
学院的夫子们捧着轻便的纸册,热泪盈眶。
他们终于可以摆脱扛着几十斤竹简授课的窘境,可以将更多的知识浓缩在更小的体积里传授给学子。
内政司的文吏们则发现,文书誊写、账目登记的效率提升了数倍不止。
原本需要几个大竹筐才能装下的档案,如今几个纸箱便能收纳。
所有意识到这纸张价值的人,心中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与喜悦。
他们清晰地感觉到,一种更加便捷高效的知识传播时代。
随着这看似轻薄的纸张,一同到来了!
希望镇的灵魂——知识与技术,终于找到了它们最理想的翅膀!
然而,陈远带给希望镇居民的惊喜,还远远没有结束。
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希望镇一片欣欣向荣之际,一场罕见的狂风暴雨袭击了这里。
虽然水泥城墙岿然不动,但镇内仍有不少早期建造的茅草屋和土坯房在风雨中坍塌。
数十户居民瞬间无家可归,哭喊声在雨声中显得格外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