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夜,深了。

404寝室里,键盘声此起彼伏,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寝室的交响乐。

张浩然和孙磊正在峡谷里激情开黑。

“我靠!辅助保我啊!”

“撤撤撤!打不过了!”

钱浩则戴着耳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偶尔皱起的眉头,似乎在与某个物理难题进行着殊死搏斗。

没有人注意到。

在寝室的角落里,陆丰的电脑屏幕,亮着幽幽的光。

那光芒,映照着他那张平静而专注的脸。

他进入了“工作状态”。

一种他阔别了数日的熟悉状态。

在他的世界里,一切嘈杂都已消失,被他的大脑自动屏蔽。

他的眼前,只剩下那七道“课后习题”。

他的手指,放在了键盘上。

开始解第一道题。

“高维非线性空间中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

这个问题,在别人看来,是天堑。

但在陆丰眼里,不过是一道基础的数学应用题。

当年,在第五研究所,他为了计算某个超新星爆发后,其内部粒子在引力场坍缩下的运动轨迹,所建立的模型,比这个复杂了不知多少个数量级。

他甚至都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

手指已经化作了残影。

一行行代码,如同瀑布般,在屏幕上倾泻而下。

他没有使用任何现成的算法库。

所有的算法,都是他从最底层的数学原理开始,一步步手搓出来的。

十分钟后。

第一道题,解决。

他甚至还嫌不够完美,在代码的末尾,用注释的方式,写下了详细的注解和两种不同的优化思路。

然后,是第二道题。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多智能体动态博弈避障策略。”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博弈论和人工智能。

陆丰想了想。

当年,他为了模拟在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上百架无人机蜂群如何进行协同突防,曾经设计过一套“分布式群体智能决策系统”。

那套系统,考虑到的博弈方,可比这区区几个机械臂,要多得多了。

他信手拈来。

又是一个十分钟。

第二道题,解决。

附带注解,和对强化学习奖励函数设计的几点改进建议。

第三题,力反馈柔性控制。

第四题,视觉伺服误差补偿。

第五题,异构机械臂标定。

第六题,分布式任务调度。

……

这些在李铁林实验室那帮精英研究生看来,如同无法逾越的大山一般的难题。

在陆丰这儿却变成了开胃小菜。

他就像一个满级的神,回到了新手村。

做着在他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新手任务”。

一个小时后。

前六个问题,全部解决。

每一个问题,他都给出了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并附上了足以写入教科书的详尽的注解。

做完这一切,他活动了一下手指。

感觉,只是做了一次热身运动。

他的目光,落在了最后一个,也是最难的那个问题上。

第七题。

“自适应智能控制系统。”

他仔细地看了一遍题目要求和李铁林提供的参考资料。

看着看着,他皱起了眉头。

不对。

这个系统的底层架构,从根源上就错了。

李铁林他们团队的设计思路,是建立一个庞大的、集中的“中央大脑”。

由这个大脑来处理所有信息,并向机械臂下达指令。

这种架构,

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在工程实践上,却有致命的缺陷。

第一,算力要求太高。

随着系统复杂度的增加,对中央大脑的计算压力会呈指数级增长。

第二,容错性性太差。

一旦中央大脑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会瞬间瘫痪。

第三,扩展性不强。

每增加一个新的机械臂,就需要对中央大脑的算法进行一次复杂的重构。

“太笨拙了。”

陆丰的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评价。

这就像试图用一个人的大脑,去同时控制自己的四肢、五官、以及……成百上千根头发,进行不同的精细动作!

光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就够人吃一壶的了!

这可能吗?

这不可能。

真正高效的系统,应该是去中心化的。

就像一个蚁群。

每一只蚂蚁,都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体。

但它们通过简单的交流,却能涌现出惊人的、复杂的群体智能。

这,才是自适应和智能的真正含义。

陆丰看着这个漏洞百出的底层架构。

他沉默了片刻。

他可以在这个有缺陷的框架上,修修补补,给出能勉强运行的“答案”。

这样,也算是完成了作业。

不说满分,至少也有九十八分。

但,他做不到。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勉强”,没有“将就”,只有“最优解”!

他那该死的,已经深入骨髓的强迫症,犯了。

再说了。

学校里肯定有其他学神。

既然作业能发出来,那保不齐能有学神做出满分来。

虽然他不想争强好胜,但总觉得第五研究所的人,尤其是他,不能落后于人。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

推倒!

重来!

删掉第七题的草稿。

在屏幕上,新建了一个空白文档。

他要为这个“天工计划”,设计一套全新的、真正意义上的“自适应智能控制系统”!

这一刻。

他的眼神,变了。

如果说,之前解那六道题时,他像个轻松写意的宗师。

那么现在,他就像一个即将开创一个新世界的……神!

手指再次落在了键盘上。

这一次,键盘的敲击声,不再是急促的暴雨,而是富有韵令的节奏。

无数个领域的知识,

在他的脑海中交织、碰撞、融合。

控制论、信息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甚至还有生物学中的神经网络模型。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在他的脑海中被完美地糅合。

他构建的,

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控制系统。

而是一个……会思考、会学习、会进化的,拥有“生命”的数字生态!

时间悄然流逝。

窗外的天色,从深邃的黑,渐渐变成了鱼肚白。

寝室里的鼾声和游戏声,早已停歇。

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陆丰一个人。

当阳光照在陆丰那张略显疲态的脸上。

他,终于敲下了最后的回车键。

屏幕上,一套全新系统诞生了。

它的核心,是基于“信息熵”和“负反馈”的分布式决策算法。

它们之间,没有中央大脑。

只有一套高效、简洁的沟通协议。

这套系统,不仅完美地解决了李铁林遇到的所有问题。

其理论运行效率,更是比原有方案,提升了数倍不止!

陆丰看着自己的“作品”,满意地点了点头。

嗯,这次的作业,做得还算可以。

他将整个系统,连同之前解决那六个问题的文档,一起打包。

然后,在班级群里,找到了李铁林教授的头像。

点击,私聊。

将那个名为“机器人运动学课后习题陆丰.zip”的压缩文件,发送了过去。

做完这一切,他打了个哈欠。

一夜没睡,即便是他,也感到了一丝疲惫。

他关上电脑,爬上床。

几乎是头刚碰到枕头,就沉沉地睡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