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帐篷的余烬还在冒着青烟,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帆布味和一股奇异的糊香。公孙康蹲在废墟里,像只搜寻松果的松鼠,手指扒拉着滚烫的木炭,突然眼睛一亮 —— 两只焦黑的鸡翅正卡在石头缝里,虽然表皮已经炭化,形状却还勉强能辨认。

“找到了!我的实验样本!” 他像捧圣旨似的托起鸡翅,金属般的焦壳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韩忠刚指挥家丁清理完火场,见状吓得手里的水桶都歪了:“少东家,这都烧成炭了,留着干啥?埋了吧!”

“你懂什么!” 公孙康吹掉鸡翅上的火星,对着阳光端详,“这是太阳能烧烤的第一份成功案例!你看这焦黑程度,说明温度达到了理想值;这完整的形状,证明聚焦角度基本正确!” 他突然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补充,“最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个伟大的应用 —— 太阳能烽火台!”

这个结论让正在收拾残局的家丁们集体停了手。小李擦着脸上的烟灰,小声对同伴说:“我没听错吧?烧了帐篷,烤焦了鸡,还能跟烽火台扯上关系?”

同伴叹口气:“公子的脑回路,岂是我等凡人能懂的?去年用铜镜晃乌桓人,不也说成是‘光信号加密’吗?”

公孙康可不管众人的窃窃私语。他把两只焦黑鸡翅用红绸带系着,像挂勋章似的别在腰间,雄赳赳气昂昂地往大堂走,准备向父亲 “汇报成果”。路过厨房时,厨师老张探出头看了一眼,吓得赶紧缩回去 —— 那鸡翅黑得像两块煤,不知道的还以为公子拎着两颗炸弹。

公孙度正在训斥负责看管帐篷的校尉,见儿子腰间挂着两团黑东西闯进来,顿时皱起眉头:“又搞什么鬼?”

“爹!我发明了太阳能烽火台!” 公孙康一把扯下鸡翅,往案上一拍,“您看这鸡翅,就是用阳光烤焦的!说明太阳能的温度足够点燃烽火!以后咱辽东的烽火台,不用烧柴,不用屯油,对着太阳一照就能冒烟,环保又高效!”

他越说越激动,拿起案上的毛笔在宣纸上画起来:“烽火台顶装个大铜镜,底下放堆干艾草,敌军来了就调整角度,阳光一聚焦,艾草立马冒烟!白天用烟,晚上用反光,比传统烽火台快三倍!”

校尉们听得目瞪口呆。有个老校尉忍不住插话:“公子,要是阴天咋办?总不能让敌军等晴天再来吧?”

“问得好!” 公孙康竖起大拇指,“所以要建备用柴房!晴天用太阳,阴天用柴火,这叫‘双能源保障系统’!” 他指着那两只焦黑鸡翅,“这就是可行性报告!我建议先在边境建三座试点,成功了就全辽东推广!”

公孙度盯着鸡翅看了半晌,突然抓起一只往嘴里塞了一小块。“咔嚓” 一声,硬得像咬石头。太守大人把鸡翅吐出来,指着公孙康的鼻子骂:“你这逆子,烧了帐篷还敢邀功?这破鸡翅能当烽火台?我看你是想把辽东的烽火台全变成烤鸡架子!”

“爹!这是科学!” 公孙康捡起鸡翅护在怀里,“您要是不信,我现在就去烽火台演示!”

公孙康的固执最终战胜了公孙度的怒火。三天后,他带着家丁、铜镜和那两只 “功勋鸡翅”,浩浩荡荡地来到辽东最东端的烽火台。守台的士兵见公子亲自带着铜镜子和烤焦的鸡来,还以为是来慰问的,赶紧端出茶水。

“不用喝茶!” 公孙康指挥家丁搬镜子,“把那面最大的铜镜架在箭楼上,对准下面的干草堆!”

烽火台的箭楼有三丈高,家丁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铜镜固定好。公孙康亲自爬上箭楼调整角度,阳光透过镜片,在干草堆上照出个亮斑。

“等着瞧!” 他对着台下大喊,“一炷香之内,保证冒烟!”

士兵们围在干草堆旁看热闹,连巡逻的骑兵都勒住马驻足观望。可等了足足两炷香,干草堆只被烤出个黄印,别说冒烟,连火星都没见着。

“怎么回事?” 公孙康满头大汗地跑下来,用手摸了摸干草,“温度不够啊……”

韩忠在一旁小声提醒:“公子,这天没有上次烤鸡时那么晒,而且干草太潮。”

“有了!” 公孙康突然想起什么,从包袱里掏出那两只焦黑鸡翅,“把这鸡翅埋进草堆!它们是‘能量引子’,能帮助聚热!”

家丁们忍着笑把鸡翅埋进干草。公孙康重新爬上箭楼调整铜镜,这次亮斑精准地落在鸡翅位置。又过了一炷香,干草堆终于冒出了一缕青烟 —— 不是被阳光点燃的,是被铜镜反射的热量闷出来的。

“成了!” 公孙康跳起来欢呼,“太阳能烽火台成功了!”

守台士兵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敢告诉他真相。只有韩忠偷偷给干草堆撒了把火星,才让那缕青烟变成了火苗。

回到辽东城,公孙康连夜撰写《太阳能烽火台可行性报告》。报告正文写得有模有样,详细阐述了 “双能源系统” 的优势和推广计划,但附录却暴露了他的真实目的:

1. 烽火台附带功能建议:在铜镜旁设烤架,战时传信号,闲时烤红薯,提升士兵 morale(士气)

2. 能量转化效率记录:烤焦一只鸡翅需阳光直射两炷香,烤焦一只羊腿预计需半天(未实验)

3. 意外收获:焦黑鸡翅可当 “紧急口粮”,虽然难吃但能充饥(亲测)

4. 下一步计划:研发 “太阳能侦察镜”,用多面铜镜拼接,观察敌军动向(其实是想看清敌军在吃啥)

最离谱的是报告末尾的 “经费申请”,除了铜镜、艾草等必需品,还特意列了 “实验用鸡一百只”,理由是 “需反复测试不同部位的烧烤时间,确保烽火点燃效率”。

韩忠抄写到这里,笔尖都快戳穿纸了。他拿着报告去找公孙度,想让太守爷驳回这荒唐的申请,却见太守大人正在给边境守将写信,内容竟是 “同意在三座烽火台试点太阳能装置,所需经费从公子月例中扣”。

“太守爷,您这是……” 韩忠愣住了。

公孙度放下毛笔,嘴角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让他折腾去吧。至少用铜镜能看敌军动向,总比天天在家烤鸡强。”

公孙康的太阳能烽火台最终没能在辽东推广 —— 因为没人能保证晴天打仗。但那三座试点烽火台却成了辽东城的奇景:箭楼上架着巨大的铜镜,台下堆着干草和几十只待烤的鸡,守台士兵每天的任务除了放哨,就是帮公子记录 “阳光强度与鸡翅焦黑程度关系表”。

有次乌桓探子摸到烽火台附近,看见士兵们举着镜子对着太阳烤鸡,吓得赶紧跑回去禀报:“辽东太守疯了!让士兵用妖镜烤鸡祭天,怕是要大举进攻了!”

这个误会让乌桓部落安分了好几个月,公孙康因此得了父亲的赏赐 —— 十只肥羊,美其名曰 “奖励太阳能实验对边境安定做出的贡献”。

公孙康用这十只羊做了 “太阳能烤全羊实验”,结果当然是又烧了半座瞭望塔。但他在灰烬里扒出块烤焦的羊肉,依旧兴奋地宣布:“看!能量转化效率提升了!下次用二十面铜镜,肯定能烤熟整只羊!”

韩忠看着公子满身烟灰的样子,突然觉得那些焦黑的鸡翅和羊肉,或许真的藏着什么 “成功”—— 至少,它们让这个总爱折腾的公子始终保持着热情,让沉闷的边境多了些哭笑不得的故事。

秋风起时,公孙康又开始研究 “太阳能取暖器”,想让士兵们在冬天用铜镜聚光取暖。他在报告里写道:“当阳光照进帐篷,不仅能取暖,还能顺便烤土豆,一举两得。”

而那两只作为 “实验证据” 的焦黑鸡翅,被他装进了锦盒,摆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贴着张纸条:“失败乃成功之母,焦黑是辉煌之始。”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锦盒上,仿佛真的在为这荒唐却执着的 “能源革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