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深处一家油腻腻、弥漫着廉价咖啡和炸油条气息的小店里,周正阳的钢笔在皱巴巴的餐巾纸上划出利落清晰的弧线和关键词。他点着“智能动态排产引擎”、“供应链金融闭环”、“中小微企业零门槛接入”这几个核心模块。“陈默把它包装成了又一个高高在上的所谓‘高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动辄百万级的系统押金和实施费用,只盯着那些财大气粗的大型集团。”周正阳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但你的初版,眼光向下,瞄准的才是中国制造业最庞大也最痛的根基——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中小工厂。解决他们的‘痛点’,才是真正颠覆性的市场机会。”
林薇沉寂已久的心脏,像被投入滚烫熔岩的冰块,猛地发出碎裂的轰鸣,随即是汹涌澎湃的热流。这正是她最初的热望!用自己钻研多年的算法和系统整合能力,去帮助像她父亲那样的小老板们摆脱“订单来了没原料,原料囤了又压款,机器时开时停”的死循环,让他们能在残酷的市场里真正喘口气!而这个梦想,曾被陈默轻蔑地嘲讽为“毫无商业价值的慈善家幻想”。
“资金,场地,初步的资源,我来解决。”周正阳将一张签好字的支票推过油腻的桌面,上面的数字足以支撑一个初创团队至少一年的运转。“而你,林薇,负责把你纸上的蓝图,变成现实中捅向腾云心脏、打破陈默神话的那把最锋利的刀。你敢不敢接?”
林薇深吸一口气,城中村浑浊的空气此刻却充满了久违的自由和力量。她拿起那张支票,指尖微微颤抖,目光却如磐石般坚定:“这把刀,我会亲手磨得足够快!”
“犀牛科技”的牌子,挂在市郊一处近乎废弃的老旧印刷厂大门上时,团队只有三个人。
角落里,顶着一头乱糟糟卷发、刘海几乎遮住青黑眼圈的赵锐,正蹲在一堆嗡嗡作响的二手服务器机箱旁,一边狼吞虎咽地啃着冷掉的煎饼,一边死死盯着屏幕上瀑布般滚动的代码。“薇姐,”他嘴里含着食物,含糊不清地说,手指却在键盘上敲击出金戈铁马般的密集响声,“你确定要我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做底层数据存证和溯源?这玩意儿现在概念炒得凶,真正落地的可不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那点零散数据……还有,陈默偷走的‘星曜’1.0架构,就是个赶工拼凑的半成品,漏洞跟筛子似的,我在里面埋个连环后门程序,关键时刻引爆,绝对够他喝一壶的,干不干?”他眼中闪烁着技术天才特有的、近乎疯狂的破坏欲与创造力。
“不。”林薇把一杯刚煮好的、苦涩提神的热咖啡放在服务器机箱顶盖上,发出轻微的磕碰声,“我们要造的,是他陈默完全看不懂、跟不上、也无法复制的武器。用他最看不起的东西,击垮他。”她的声音带着冰冷的金属质感。
曾经被陈默贬为“锦上添花的鸡肋”的智能排产模块,在赵锐那双仿佛被代码之神亲吻过的手中,开始了惊人的蜕变。他摒弃了传统ERP臃肿僵化的排程逻辑,引入了他称之为“蚁群神经算法”的动态优化模型,并融合了林薇对制造业流程痛点深刻理解所提炼的核心规则。当第一家合作的五金加工小厂忐忑地接入系统,机器的开工率、原料库存的实时消耗、物流运输的延迟概率、甚至工人操作效率的波动……无数看似杂乱无章的信号,开始自动编织、流动,在后台构建出一个不断生长、动态演化的精密神经网络图谱。赵锐将这个系统命名为“织网”——寓意着连接、共生与无处不在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