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腊月初,寅时。
马车碾过满是碎石的山道,寒风裹着狮驼岭的腥气扑面而来——远处的狮驼岭像一头蛰伏的巨兽,山体在晨雾里显露出狰狞的轮廓,当年妖怪巢穴的残垣断壁隐约可见,连风里都带着几分当年的戾气。八戒死死攥着翠兰的手,耳朵贴在脑袋上,声音都发颤:“俺老猪这辈子最怕的就是狮驼岭!当年那青狮、白象、大鹏,吃了整整一个狮驼国的人,俺们差点没从妖怪窝里逃出来,现在离这这么近,俺腿都软了!”
翠兰掏出怀里的暖炉,塞进八戒手里,目光落在山道旁的一块警示牌上——牌子是用破木板做的,上面用炭写着“前方狮驼岭,慎行”,字迹歪歪扭扭,边缘被风吹得卷了边,像是村民们用生命写下的警告。“别怕,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妖怪早就被收服了。你看这牌子,村民们虽然怕,却还在提醒路人,说明他们心里还有善意,咱们去看看,说不定能帮他们放下恐惧。”
沙僧握着降妖宝杖,杖身泛着的蓝光在寒风里微微颤抖,他望着狮驼岭的方向,眉头拧成了疙瘩——当年只觉得狮驼岭的妖怪是“天生的恶徒”,却没深思他们为何会聚集在此,为何会凶残到吃人;只知道拼死逃出妖怪窝,却没顾上狮驼岭外围的村民,他们年年活在恐惧里,连出门都要提心吊胆。“师父,这附近的空气里还带着当年的血腥气,村民们的恐惧怕是刻在骨子里了。咱们这次来,不仅要帮他们走出阴影,更要弄清当年有没有被误解的‘妖怪’,别让恐惧一直缠着他们。”
唐僧整理了一下僧衣,指尖轻轻拂过袖上沾着的碎石。当年他在狮驼国看到满地白骨时,只觉得头皮发麻,满心都是逃离的念头,却没细想那些“妖怪”里,会不会有被迫作恶的弱者——就像流沙河的自己,流沙河的沙僧,黑水河的鼍龙。“走吧,恐惧源于创伤,和解源于理解。当年我们只看到‘恶’的凶,没看到‘惧’的痛,这次一定要让村民们的心里,也照进阳光。”
悟空跳到车辕上,用火眼金睛往远处看:“师父,俺看见前面有个村子,叫‘惧风村’,村里的房子都用石头垒得死死的,门窗上还钉着铁板,像是怕妖怪闯进来。只是村里的烟囱没几个冒烟的,怕是村民们连生火都不敢大声。”
一、惧风村殇:恐惧里的生存
马车刚到惧风村村口,就被一道用荆棘和石头垒成的“墙”挡住了。墙后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带着警惕:“你们是谁?从哪来的?再往前走,俺就扔石头了!”
“老乡,别激动!俺们是从长安来的,重走取经路,不是妖怪!”唐僧赶紧停下马车,声音放得又轻又缓,“我们知道你们怕狮驼岭的妖怪,可我们是来帮你们的,不是来害你们的。”
墙后沉默了半天,一个老汉慢慢探出头——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上满是皱纹,左眼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是当年被妖怪的爪子抓伤的。老汉仔细看了看唐僧几人,见他们穿着朴素,悟空手里的金箍棒虽亮,却没透着凶气,才慢慢推开荆棘墙:“仙长啊,不是俺们不信你们,是这狮驼岭的妖怪,把俺们害怕了!去年有两个骗子,冒充‘取经人’,说能帮俺们驱妖,结果骗了俺们仅有的粮食,还把村里的鸡都偷走了,俺们再也不敢信外人了。”
跟着老汉走进村里,更觉压抑。家家户户的门窗都钉着厚厚的铁板,墙上画着歪歪扭扭的“驱妖符”,路边的田地全是荒草,连一块像样的庄稼地都没有。几个孩子躲在屋里,通过铁板的缝隙往外看,眼里满是恐惧,不敢出声。老汉叹了口气,打开自家的门:“俺们这村子,以前叫‘丰草村’,地里的草能喂饱牛羊,河里的鱼能装满筐。可自从狮驼岭的妖怪来了,就全毁了——他们抢粮食、抓村民,俺的儿子就是被大鹏抓走的,到现在连尸骨都没找着。后来孙大圣把妖怪收了,可俺们还是怕,总觉得妖怪会回来,年轻的都逃去外地了,剩下的都是俺们这些走不动的,只能靠挖草根、采野果过日子。”
唐僧走进屋里,屋里冷得像冰窖,只有一张破炕和一个缺了口的陶罐,罐子里装着些发黄的草根,桌子上连个生火的灶台都没有——怕烟味引来“妖怪”。“老人家,就没人来帮你们吗?比如官府,或者附近的寺庙?”
老汉坐在炕沿上,搓了搓冻僵的手:“咋没来过?前年官府派了个官差来,说要帮俺们建‘防妖墙’,可没建几天,官差就嫌这里太偏,拿着钱跑了。后来附近的寺庙派了个和尚来,想给俺们念经驱妖,可刚念了两天,就被村里的人赶跑了——大家怕和尚的钟声引来妖怪,现在连念经都不敢了。”
八戒一听,心里又酸又气:“这官差和和尚也太不负责任了!一个拿钱跑路,一个经不起吓,哪能这么对村民们!俺老猪这就去官府找那官差,让他回来把防妖墙建好!”
“二师兄,别冲动。”翠兰拉住他,“咱们先给老人家弄点热的,再想办法。你看老人家冻得发抖,罐子里只有草根,咱们先把带来的干粮和热茶给他,让他暖暖身子。”
沙僧点了点头:“翠兰说得对。当年俺在流沙河,也让村民们怕了很多年,后来跟着师父帮他们做事,才慢慢让他们放下恐惧。咱们现在要做的,是用实际行动让村民们安心,不是光靠嘴说。”
二、狮驼探巢:残垣下的隐情
唐僧和悟空决定去狮驼岭的外围巢穴看看,找找当年留下的痕迹——悟空想看看有没有残留的妖怪气息,唐僧则想找找有没有当年小妖留下的东西,或许能发现被误解的“善意”。八戒和翠兰留在村里,帮老汉修补房屋、煮热粥,给孩子们分干粮;沙僧则去村里打听当年的事,看看有没有村民记得,妖怪里有没有“不一样”的存在。
悟空带着唐僧,驾着筋斗云往狮驼岭飞去。越往岭里走,景象越荒凉——断壁残垣上还留着当年打斗的痕迹,有的地方还能看到零星的白骨,是当年狮驼国百姓的遗骨。悟空的火眼金睛扫过一片倒塌的洞穴,忽然停下:“师父,俺看见洞里有东西在发光,不像妖怪的妖气,倒像是人的气息。”
两人走进洞穴,里面堆满了碎石,悟空用金箍棒拨开石块,露出一个小小的木盒——盒子是用杨木做的,上面刻着一朵小小的蒲公英,像是女孩子的手艺。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娟秀的字迹:“今日偷偷放了一个老婆婆,她怀里抱着个孩子,哭得好可怜。大王要是知道了,肯定会打我,可我实在不忍心。要是有一天,有人能看到这张纸条,就帮我跟老婆婆说,对不起,让她受怕了。”
唐僧拿起纸条,心里一阵发酸——原来当年的妖怪里,真的有善良的小妖。她冒着被打的风险,放了村民,却连名字都没留下。“悟空,你看这纸条,她只是个被迫作恶的小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当年我们只顾着打妖怪,却没看到这些‘不一样’的存在,让村民们把所有妖怪都当成了恶魔,才会恐惧到现在。”
悟空心里也不是滋味,想起当年自己一棒子打死小妖的场景,想起村民们现在的恐惧,忽然觉得,“一刀切”的武力,反而给村民留下了更深的创伤。“师父,俺错了。当年俺要是能多看看,多听听,就不会让村民们一直活在恐惧里了。”
“不怪你,”唐僧拍了拍他的肩膀,“当年我们都被妖怪的凶残吓住了,没心思细想。咱们现在要做的,是找到这个小妖,或者让村民们知道她的存在,让他们明白,不是所有‘妖怪’都是坏人,恐惧也能被善意化解。”
三、寻小妖石小:愧疚里的善良
沙僧在村里打听了半天,终于从一个老婆婆那里得到了线索——老婆婆说,当年她确实被一个小妖放过。那小妖是个女孩子,穿着灰布衣裳,眼睛很大,手里拿着一把小匕首,却没伤害她,只是偷偷把她推出了妖怪窝,还塞给她一个红薯,说“快逃,别回头”。老婆婆记得,小妖的手腕上,有一块黑色的胎记,像一颗小石子。
“黑石胎记……”沙僧心里一动,想起刚才唐僧和悟空提到的木盒,“老婆婆,您知道那个小妖叫什么名字吗?或者她有没有说过什么?”
老婆婆摇了摇头,眼里满是感激:“她没说名字,只说要是大王问起,就说我自己跑了。这些年,俺一直记着她,想谢谢她,可不知道她在哪,也不知道她是不是还活着。”
沙僧赶紧回到村里,把线索告诉八戒和翠兰。翠兰看着手里的热粥,轻声说:“说不定她还在附近。当年她放了老婆婆,肯定会被大王惩罚,说不定逃出来后,就隐居在附近,不敢露面。咱们可以去狮驼岭外围找找,看看有没有隐居的人。”
傍晚时分,唐僧和悟空回到村里,听说了小妖的线索,都很激动。悟空掏出金箍棒,笑着说:“俺老孙的火眼金睛能看见活人的气息,咱们现在就去狮驼岭外围找,肯定能找到她!”
几人往狮驼岭外围走去,悟空的火眼金睛扫过一片竹林,忽然停下:“俺看见竹林里有个山洞,里面有活人的气息,很弱,像是常年没怎么出门。”
走进竹林,果然有个隐蔽的山洞,洞口用藤蔓挡着,里面传来轻微的咳嗽声。悟空轻轻拨开藤蔓,看见一个女子坐在石床上——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衣裳,头发有些凌乱,手腕上果然有一块黑石胎记,只是她的腿断了,用木板固定着,脸上满是病容。
“你们是谁?”女子警惕地往后缩,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正是木盒里刻着蒲公英的那个。
“我们是来谢谢你的。”唐僧温和地说,“当年你放了一个老婆婆,她现在还记着你,想跟你说声谢谢。我们是重走取经路的人,不是来害你的。”
女子愣了一下,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满是愧疚:“你们……你们是为了当年的事来的?我叫石小,当年是被青狮大王抓来的,他说要是我不帮他看押村民,就杀了我爹娘。我只能听他的,可我实在不忍心伤害人,就偷偷放了几个村民,后来被大王发现,打断了腿,扔出了巢穴,我就一直在这里隐居,不敢见人。”
四、惧风村和:恐惧里的暖阳
石小跟着师徒几人回到惧风村,刚到村口,就看见村民们都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她心里一紧,走到村口的空地上,对着村民们的屋子深深鞠躬:“乡亲们,我是石小,当年狮驼岭的小妖。当年我被迫帮妖怪做事,可我没伤害过你们,还偷偷放了几个村民。我知道你们怕我,可我真的想跟你们道歉,想帮你们做点事,弥补当年的过错。”
屋里的村民们沉默了半天,那个被石小放过的老婆婆慢慢走了出来,她看着石小,眼里满是激动:“孩子,是你!当年是你放了俺,还塞给俺一个红薯!俺找了你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你了!俺们不怪你,你也是个苦孩子!”
有了老婆婆带头,村民们都走了出来,围着石小,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当年的事。一个中年汉子看着石小的断腿,眼里满是愧疚:“孩子,当年俺们看见小妖就怕,没想想你们是不是也有苦衷。你受苦了。”
石小的眼泪掉了下来,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这些年采的草药:“乡亲们,这是我采的草药,能治风寒,你们拿着。我虽然腿断了,可我会采药、会缝补,我想留在村里,帮你们做事,让你们再也不用怕‘妖怪’。”
接下来的几天,石小帮村里的老人采药、缝补衣服;悟空用金箍棒在村里挖了一口井,解决了村民们的饮水问题;八戒和翠兰帮村民们修补房屋,教他们种耐旱的谷子,翠兰还把带来的布料做成新衣服,分给孩子们;沙僧则去山外买了很多种子,分给村民们种植。
村里的孩子渐渐不怕石小了,围着她问竹林里的故事,石小也耐心地讲,还教他们怎么分辨草药——“这种草叫‘防风草’,能治风寒;那种花叫‘蒲公英’,能消炎”。惧风村渐渐热闹起来,田地里种上了谷子,屋里升起了炊烟,村民们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五、辞村悟:惧由伤生,解由善起
在惧风村住了七天,村里的房屋修补好了,井也挖好了,田里的谷子发了芽,石小还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小的草药铺,帮村民们免费看病。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在村里的广场上摆了宴席,庆祝他们和石小和解,也庆祝村里的新生。桌子上摆着刚煮的米粥、新采的野菜,还有翠兰做的糯米糕,石小也来了,跟村民们一起吃饭、聊天,像一家人一样。
“唐僧师父,俺敬您一杯!”老汉举起酒碗,“谢谢你帮俺们找到石小,帮俺们放下了恐惧。以后俺们再也不用怕‘妖怪’了,再也不用吃草根了,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唐僧举起茶杯,和老汉碰了碰:“不用谢我,是石小有善良的心,是大家有包容的量。这惧风村的事,让我们明白了‘惧与解’的道理——恐惧源于创伤,源于‘一刀切’的误解;和解源于善意,源于‘看得见’的苦衷。当年的妖怪里,有青狮、白象那样的恶徒,也有石小这样的苦孩子;就像世间的人,有坏人,也有被迫犯错的好人。真正的‘解’,不是忘记创伤,是带着创伤学会理解;不是消灭‘妖怪’,是看到‘妖怪’背后的人,用善意融化恐惧的冰。”
悟空啃着米粥,含糊地说:“俺老孙以前觉得,‘除妖’就是打死所有妖怪,现在才知道,‘除妖’是帮善良的小妖找到归宿,是帮村民们走出创伤。以后俺老孙再遇到妖怪,一定会先看看他是不是被迫的,再想办法帮他,不是一上来就打。”
沙僧点头:“大师兄说得对。人生就像惧风村的村民,有‘惧’的时候,也有‘解’的时候;有被伤害的‘痛’,也有被善意的‘暖’。重要的不是你是否经历过创伤,是你能不能在创伤后,依然保持对善意的信任,能不能用理解和包容,把‘惧’变成‘解’,把‘痛’变成‘暖’。”
翠兰靠在八戒身边,手里拿着一块糯米糕,递给石小:“石小妹妹,你尝尝,这是我做的糯米糕,很清甜。以后你要是想我了,就去高老庄找我,我给你做很多很多,帮你缝新衣服,让你再也不用觉得孤单。”
石小接过糯米糕,咬了一口,甜香在嘴里散开,眼里泛起了泪光:“好,我一定去。翠兰姐姐,谢谢你,让我明白了,‘善良’从来都不会白费。我以后会好好帮村民们做事,用行动证明,不是所有‘小妖’都是坏人,也让自己活得有价值。”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和石小都来送他们。村民们递给唐僧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采的草药和晒干的野果:“师父,这是俺们的一点心意,您路上带着,饿了就吃,病了就用草药。您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啊,等谷子熟了,俺们给您送新米!”
石小递给悟空一个布娃娃,正是她一直攥着的那个,上面的蒲公英已经有些褪色:“孙大圣,这个布娃娃给你。当年我就是抱着它,才有勇气放了老婆婆。你带着它,以后遇到像我一样的小妖,就想想,他们也可能有苦衷,别轻易伤害他们。”
唐僧接过布包和布娃娃,躬身行礼:“多谢大家。我们会常回来的,看看你们的日子,看看惧风村的谷子。”
马车驶离惧风村时,村民们和石小还在挥手。悟空坐在车辕上,手里拿着布娃娃,阳光照在娃娃上,泛着淡淡的光。他想起当年在狮驼岭打妖怪的场景,想起现在石小和村民们的笑容,忽然觉得,“理解”比“除妖”更重要——除妖能解决一时的危险,理解能化解永远的恐惧;除妖能消灭表面的恶,理解能唤醒心底的善,能让“惧”变成“解”,让“孤单”变成“归属”。
沙僧坐在车厢里,手里拿着石小送的草药,心里满是平静。他想起当年在流沙河作恶的自己,想起现在石小用善意赎罪的样子,忽然觉得,人生就像这惧风村的路,有“恐惧”的坎坷,也有“和解”的平坦;有“犯错”的黑暗,也有“赎罪”的光明。重要的不是你曾在“黑暗”里待了多久,是你能不能用善意和行动,把“黑暗”变成“光明”,把“坎坷”变成“平坦”,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光明”里找到温暖。
唐僧坐在车厢最里面,手里拿着他的“新文牒”,在上面写下:“狮驼外一行,悟‘恐惧源于创伤之深,和解源于善意之真;恶非天生定数,善乃人心本真’。石小破‘小妖必恶’之执,明‘善良即救赎’;村民弃‘以偏概全’之念,得‘包容之暖’;悟空、八戒、翠兰、悟净各有所悟,皆明‘勿因少数恶,否定多数善;勿因过往伤,封闭当下心’。此乃‘内在真经’之第十三页,往后之路,当以善意解惧,以理解化伤。”
写完,他放下笔,看向窗外。惧风村的影子还在远处闪着光,村民们的笑容还在心里荡。他知道,下一站,他们要去比丘国的外围村落——那里有当年白鹿精害婴孩的阴影,有村民们对“僧侣”的复杂情绪,也有他们新的悟。
马车继续往前走,寒风拂过车厢,却暖得让人心里发甜。他们知道,比丘国的故事注定沉重,却也藏着希望——因为他们有彼此,有真心,有永不放弃的初心,有把“惧”化“解”、把“伤”化“暖”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