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摆烂宣言:从投行精英到“沙发教徒”

周一早晨的闹钟,像台不知疲倦的复读机,在床头柜上尖叫到第十次时,我终于彻底放弃了和它较劲。

我闭着眼,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摸索,指甲盖重重按在“贪睡”键上——这是今天的第十一次。按键的触感传来时,我突然想起前老板在会议室拍桌子的样子,那声音和闹钟一样尖锐,都带着种“你敢不服从”的压迫感。

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钻进来,在被子上割出几道亮晃晃的印子,像极了公司打卡机上“迟到5分钟扣200元”的红色警告。我把脸往枕头里埋得更深,连呼吸都懒得调整,鼻尖萦绕着洗了三次还没散尽的洗衣液香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想起,我不想当“有用的人”了。

“去他的全勤奖,去他的晋升通道,去他的‘年轻人要多拼才能立足’。”我含着枕头嘟囔,声音闷得像从下水道里传出来的,连自己都听不清。

三个月前,我辞掉了那份在旁人眼里“光鲜亮丽”的投行工作。那天我抱着装满个人物品的纸箱,走出那栋总在阳光下反光的摩天大楼时,突然发现自己记不清这三年到底干了些什么。

我能想起的,只有每天早上七点挤地铁时被人推搡的感觉,地铁里永远弥漫着汗水和早餐的混合气味;只有晚上十一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楼道里声控灯随着脚步声一次次亮起又熄灭;只有周末要么在公司加班,要么在家补觉,连窗户都懒得打开。

账户里的数字确实涨了,从刚入职时的五位数,变成了辞职时的七位数。可头发掉得更快,每次洗头,地漏里都会堵满头发;上次体检,报告上的“轻度脂肪肝”和“颈椎退行性改变”,像两个嘲讽的笑脸,贴在惨白的病历本上。

走在人行道上,看着行色匆匆的人潮,每个人都低着头,脚步飞快,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的木偶。我突然停下脚步,问自己:林沫,你到底是在生活,还是在给“成功”这个词当工具人?

这个问题像根刺,扎进脑子里就拔不出来了。

辞职后的头两周,我还装模作样地践行着网上看来的“Gap year”计划。我下载了好几个学习APP,打算学视频剪辑、学编程,甚至报了个周末烘焙班。我妈给我打电话时,我还意气风发地说:“妈,我要趁这段时间提升自己,探索生活的多种可能性。”

结果呢?剪辑课只看了两节课,就开始在APP里刷短视频;编程软件下载到一半,看到需要注册账号就放弃了;烘焙班倒是去了一次,烤出来的曲奇硬得能当砖头用,连老师都忍不住说:“林同学,你这曲奇要是用来防身,效果应该不错。”

后来我索性不装了,把瑜伽垫铺在客厅的地板上,当成“专属懒人区”,薯片、饼干、巧克力堆在旁边,电视从早开到晚,连广告都舍不得快进——不是因为喜欢看广告,是单纯觉得“换台费劲儿”。

最离谱的是,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练会了用脚趾夹薯片。

第一天尝试时,薯片掉了满地,我蹲在地上捡薯片,腰都快直不起来了;第二天终于能用脚趾把薯片夹起来,却总也送不到嘴边,薯片要么掉在衣服上,要么碎在地上;第三天下午,当我成功用脚趾夹起一片番茄味薯片,准确送进嘴里时,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不是为了耍帅,也不是为了向谁证明,就是单纯觉得“不用动手就能吃零食”这件事,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