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未央宫的怒火还未平息,天幕下的其他角落已是另一番景象。

长乐宫这边,刘邦听着天幕对刘彻的评价,起初还跟着皱眉头——“猪皇帝”这称呼确实难听。

可等旁白念完刘彻北击匈奴、开辟西域的功绩,他突然一拍大腿,哈哈大笑起来。

“好小子!不愧是我老刘的后人!”刘邦笑得眼角皱纹堆起,指着天幕对身边的张良、萧何道,“你看看!你看看!虽说这外号不咋地,但能耐是真的!打得匈奴哭爹喊娘,比我出息多了!”

他嘴上骂着“猪皇帝”难听,眼底却满是与有荣焉的得意。

毕竟,这可是他老刘家的种,能把大汉的威风扬到西域去,他这当祖宗的脸上也有光。

三国时期,蜀地成都。

刘备正与诸葛亮商议北伐之事,听闻天幕提到“汉武帝刘彻”,且细数其开疆拓土、扬大汉国威的功绩,他猛地站起身,对着天幕肃然行了一礼。

“先祖威武。”刘备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与感慨,“备定当效仿先祖,匡扶汉室,不负汉家威名。”

诸葛亮在一旁轻叹,天幕上的汉武帝,正是主公毕生向往的标杆啊。

而在许昌的皇宫里,汉献帝刘协望着天幕上那个意气风发、将大汉推向巅峰的“汉武帝”,再想想自己傀儡般的处境,眼眶一热,泪水忍不住滚落。

同样是大汉天子,差距为何如此之大?他抹了把脸,望着天幕,眼神里满是复杂的苦涩。

就在这时,天幕的旁白再次响起,打断了各朝的思绪:

【第四位,‘僧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他,开局一个碗,出身贫寒,当过和尚,讨过饭,却在元末乱世中揭竿而起,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谋略,击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推翻元朝统治,最终定都南京,建立大明王朝!】

【他登基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恢复生产;严惩贪官污吏,铁腕治政,史称‘洪武之治’。他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堪称千古逆袭第一人!】

“爹!爹!是您!”

大明洪武年间的皇宫里,太子朱标眼睛一亮,兴奋地拉着朱元璋的袖子,脸上满是与有荣焉的光彩,“您排第四!‘僧皇帝’!这称呼虽特别,可说得太对了!”

朱元璋站在原地,听着旁白将自己从乞丐到皇帝的逆袭之路娓娓道来,那挺直的脊梁仿佛更硬了几分。他嘴角极力憋着,却还是忍不住向上翘,几乎要翘到天上去。

“哼,”他轻哼一声,语气里却带着藏不住的得意,“算这后世有点眼光。”

他这辈子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出身,有人因他当过和尚、讨过饭而暗中鄙夷,可天幕却大大方方地写出来,还称之为“千古逆袭第一人”,这比任何奉承都让他舒坦。

朱元璋转头,目光锐利地扫过身后的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四朱棣、老五朱橚等人,声音陡然转厉:

“都听到了?朕能有今日,靠的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这江山,是朱家的江山,更是你们大哥朱标的!”

他眼神如刀,在几个儿子脸上一一划过:“谁要是敢在私底下动歪心思,觊觎这太子和皇帝之位,别怪朕不念父子情分,到时候定斩不饶!”

朱樉、朱棡等人吓得连忙低下头,连大气都不敢喘。唯有朱棣,垂在身侧的手悄悄攥紧,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却很快掩饰过去,躬身应道:“儿臣不敢。”

朱标见状,连忙打圆场:“爹,弟弟们都懂事,您别气着身子。”

朱元璋这才冷哼一声,重新将目光投向天幕,脸上又恢复了那股得意劲儿。

而在大宋汴梁的皇宫里,宋太祖赵匡胤正端坐在龙椅上,眉头微蹙。

他听着天幕盘点“一龙二凤三猪四僧”,从秦始皇到朱元璋,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从头听到尾,愣是没听到自己的名字。

“怎么回事?”赵匡胤喃喃自语,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解和不甘,“朕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终结五代十国的乱世,统一中原,建立大宋,难道还排不上号?”

他身边的赵普连忙劝道:“陛下息怒,许是后面还有呢?”

赵匡胤点点头,心里却憋着一股劲。他倒要看看,这天幕到底还能列出哪些人,自己难道还比不上那个“和尚皇帝”?

天幕的旁白并未让他等太久:

【第五位,‘痞皇帝’——汉高祖刘邦!】

【他,出身泗水亭长,看似游手好闲,痞气十足,却知人善任,能纳谏言。秦末乱世中,他率先入关,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鸿门宴上险死还生,后与项羽逐鹿天下,虽屡败屡战,却最终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他开创的汉朝,绵延四百余年,是华夏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王朝之一。他用事实证明,‘痞气’之下,亦可藏龙虎之志!】

“嘿!到老子了!”

长乐宫里,刘邦一下子从椅子上蹦起来,刚才因刘彻外号而起的那点不快烟消云散。他叉着腰,仰着头看天幕,听得眉飞色舞。

“‘痞皇帝’?”刘邦咂咂嘴,非但不生气,反而乐了,“这称呼,地道!老子就是这么个人!怎么着吧?”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张良、萧何、樊哙等人,笑得一脸得意:“听到没?‘知人善任’,‘藏龙虎之志’!后世这评价,够意思!”

张良、萧何对视一眼,无奈又好笑地走上前,齐齐躬身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乃实至名归!”

樊哙更是大声嚷嚷:“陛下!这榜单说得太对了!那些酸儒总说您痞气,可他们谁能像您这样,从亭长做到皇帝?!”

刘邦被哄得眉开眼笑,大手一挥:“赏!都有赏!今晚宫里摆宴,不醉不归!”

他望着天幕,心里那点因没排进前三的小疙瘩也没了。管他第几,能被后世记住,还能把他这“痞气”当成特点写进去,值了!

天幕之下,各朝帝王或喜或怒,或期待或不甘。

而窝在沙发里的林远,正啃着薯片,看着手机屏幕上关于刘邦“痞气”的讨论,笑得前仰后合:“这‘痞皇帝’的称呼,还真挺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