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司马腾哆哆嗦嗦地说:“我…… 我给你钱,给你粮食,你放了我……”

“晚了。” 石勒手起刀落,司马腾的头颅掉在了地上。他捡起头颅,掂了掂,对着身边的人说:“你们看,王爷的头颅,比佃农重不了几两。所谓的世族贵胄,也不过是个怕死的货。”

接着,他们一把火烧了邺宫。火光冲天,把夜空照得通红,连宫里的绸缎衣服,都被烧得噼啪作响。石勒站在火光前,看着燃烧的宫殿,心里又痛快又复杂 —— 这把火,烧了晋朝的威严,也烧了他心里积攒多年的怨气。

4. 标题:《君子营里盗书声》—— 收编衣冠人物,张宾献计

邺城一战后,石勒和汲桑的名声大噪,可也成了晋朝的眼中钉。晋朝派了大军来围剿,汲桑在战斗中被杀,石勒带着剩下的人,一路逃到了刘渊那里。

刘渊是匈奴人,当时已经建立了汉国,正想扩张势力。他早就听说过石勒的名字,见石勒来了,特别高兴:“石世龙,你能来投奔我,真是太好了!以后你就跟着我,我不会亏待你。”

石勒赶紧谢恩,心里却明白 —— 刘渊虽然看重他,但毕竟是 “外来户”,想站稳脚跟,还得有自己的班底。他想起在邺城的时候,见了不少读书人,这些人有学问,懂谋略,要是能收编过来,肯定能帮上大忙。

于是,他下了个命令:凡是抓住的儒生和士族,都不能杀,要带到他面前来。刚开始,士兵们还不理解:“将军,这些读书人只会耍嘴皮子,留着有啥用?”

石勒说:“你们不懂。打天下靠的是刀枪,治天下靠的是脑子。这些人就是有脑子的,咱们得用他们。”

没过多久,他就收编了一批 “衣冠人物”,有曾经的官员,有教书先生,还有隐居的名士。他把这些人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 “君子营”—— 相当于后赵公司的智囊团,专门给他出谋划策。

其中有个叫张宾的,是个读书人,平时爱读《孙子兵法》,对天下大势看得特别透。他见石勒虽然是羯人,却不像其他将领那样残暴,还特别重视读书人,就主动来找石勒:“将军,我看天下大乱,晋朝气数已尽。河北之地,地势险要,人口众多,是个建功立业的好地方。您不如把河北当成棋盘,慢慢经营,将来肯定能成就大业。”

石勒一听,眼睛都亮了 —— 他以前只知道打仗,从来没想过这么远。他赶紧拉着张宾的手,说:“先生,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我以前就觉得河北好,可不知道为啥好。现在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

从那以后,张宾就成了石勒的首席谋士。每天晚上,石勒都要跟张宾聊到半夜,听张宾讲兵法,讲历史。有时候,儒生们会在君子营里读《汉书》,石勒也会凑过去听。

有一次,儒生读到郦食其劝刘邦分封诸侯的故事,石勒忍不住插嘴:“这郦食其就是个糊涂蛋!分封制是馊主意,当年周朝搞分封,最后还不是乱成一团?刘邦要是听了他的,早就完蛋了!”

儒生们都愣住了 —— 没想到这个没读过书的羯人将领,居然能说出这么有道理的话。张宾在一旁笑着说:“将军虽然没读过书,可悟性比我们这些读书人还高。刘邦得张良,是天助;将军得我孟孙(张宾字),也是天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