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举例道:“寺后山村有位陈老先生,以竹编为生,生活清贫,却熟知每种植物的特性,能模仿鸟鸣兽叫,会讲许多山精野怪的故事。与他聊天,总能获得许多乐趣和智慧。反观一些富商巨贾,言必谈生意银钱,思想乏味,与之相处,如嚼蜡般无味。”

刘掌柜连连点头:“确是如此!我结识的那些商贾朋友,聚在一起无非比较谁家宅院大,谁家马车豪华,谁又赚了多少银两。初时还有些得意,久而久之,只觉得空虚疲惫。”

慧明禅师道:“所以说,交友之道,贵在质而非量。与有趣之人交往,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乏味之人相处,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净尘在一旁听得入神,忽然问道:“师父,您常说人生无常,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老。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一切,及时行乐?”

慧明禅师摇头:“非是放纵享乐,而是认真生活。这两者大有区别。”他指着院中一棵正在绽放的桂花树:“你看那桂花,不会因明知花期短暂而拒绝绽放,也不会因必将凋零而潦草了事。它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认真开花,认真散发香气,完成一棵桂树的使命。”

“人的生命亦如是。”禅师继续道,“因知生命有限,所以才更应珍惜每个当下,认真对待每件事,每个人,每个时刻。吃饭时认真吃饭,走路时认真走路,工作时认真工作,而不是身在心不在,总是想着下一步、明天、未来。”

刘掌柜若有所悟:“所以不是叫人不负责任地及时行乐,而是要在每个当下都全心投入?”

“善哉!”慧明禅师欣慰道,“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全身心地活在当下。许多人身体在此处,心却在过去懊悔,或在未来担忧,唯独不在当下。如此,即便活了三万天,也仿佛只活了一天——重复了三万次的麻木而已。”

这时,寺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青衫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脸上带着几分焦躁。

“禅师,禅师,求您指点!”书生还未站稳便急切地说道,“晚生寒窗苦读十年,今年乡试又名落孙山。看着同窗有的中举,有的经商致富,有的甚至已经娶妻生子,我却一事无成,实在...实在不知如何自处!”

慧明禅师让书生坐下,吩咐净尘再添一杯茶。

“居士何以如此焦虑?”禅师温和地问道。

书生叹道:“家母年事已高,日日盼我功成名就。眼见旁人个个风光,我却连个功名都考不上,实在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慧明禅师沉吟片刻,问道:“你羡慕那些中举的同窗?”

“自然羡慕!”书生脱口而出,“他们如今受人尊敬,前途光明,说不定将来还能当官造福一方...”

“那你可曾羡慕过他们熬夜苦读时的艰辛?羡慕过他们面对考场压力时的惶恐?羡慕过他们为保持功名而不得不处处小心的拘束?”慧明禅师一连串问道。

书生怔住了,半晌才道:“这...这倒未曾想过。”

慧明禅师缓缓道:“世人多如此,只看见他人表面的风光,却看不见背后的代价。就像月亮,人们只欣赏它皎洁的光辉,却忘了它背面坑坑洼洼,满是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