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雨幕初遇

雨丝斜斜地划过玻璃窗,在窗棂上凝结成珠,又缓缓滑落。空荡荡的咖啡馆里,陈暮云只看见雨水敲打屋檐的节奏,那是他失去听力后唯一能感知的旋律。七十二岁的他坐在靠窗的老位置,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深蓝色的中山装已经洗得发白,但纽扣一丝不苟地扣到领口。他双手平稳地放在膝上,望着窗外被雨幕模糊的公园景色,仿佛在等待什么。

年轻摄影师苏晓偶然路过公园,透过咖啡馆玻璃窗看到这一幕。老人静坐的侧影在雨幕中构成绝佳的画面,她下意识举起相机。快门声被雨声吞没,但老人仿佛有所感应,突然转头——那双眼睛深邃得让人心惊,不是老年人的浑浊,而是透着异常的清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孤独。

苏晓慌乱地放下相机,却发现老人对她微笑,用手比划着邀请的手势。她这才意识到对方是听障人士。尴尬地坐下后,老人从口袋里取出一个小本子,写下一行字:“你拍到了雨的声音吗?”

就这样,一场无声的友谊开始了。

陈暮云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出现在公园长椅,不论晴雨。苏晓发现,下雨天老人反而坐得更久,神情也更加专注。他的手会轻轻抬起,仿佛在触摸空中无形的琴键,指尖随着雨滴落下的节奏微微颤动。

“为什么特别喜欢雨?”苏晓在本子上写问。

老人沉思片刻,写道:“雨是天空的手语。当我失去听觉时,上帝给了我整个天空的对话。”

他耐心地教苏晓最基本的手语动作——“雨”是手指轻轻弹动模拟雨滴落下,“天空”是双手划出弧线,“听”是手靠近耳朵然后指向对方。

苏晓了解到,陈暮云曾是一位手语教师,妻子也是听障人士,五年前去世后他就独自生活。他们没有子女,唯一的儿子早在三十年前因意外离世。老人每天来公园,是因为这里是他和妻子最初相遇的地方。

“为什么不和人交流?”苏晓写道。

“大多数人不会耐心与听障者交流,”老人回答,“而且,沉默使人真正聆听。”

第二章 无声世界的韵律

苏晓决定学习手语。她报名了课程,每周三次跑去残疾人中心,手指常常因为反复练习而酸痛。但她坚持着,想要真正理解老人的世界。

三个月后,她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手语对话。当她第一次用手语对陈暮云说“下午好,雨很美”时,老人眼中闪烁的泪光比雨水还清澈。

他们开始真正交谈。老人告诉她,雨有不同的语言——细雨是温柔的诉说,暴雨是激昂的演讲,雷雨是天地的交响。他能在闪电划过时空感受到空气中的震动,那是天空的强调语气。

苏晓开始拍摄一个系列作品,捕捉雨中的各种场景:雨滴在池塘泛起涟漪,雨水沿树叶脉络滑落,窗上的雨痕如抽象画作。她把这些照片给老人看,老人用手语“说”:“你终于开始听见了。”

第三章 心灵的展览

苏晓产生了一个想法——为老人办一场摄影展,名叫“无声雨声”。她花了两个月时间准备,拍摄了大量雨景照片,同时记录了陈暮云的故事。

展览开幕那天,陈暮云穿上最好的衣服。展厅里挂满了苏晓的作品,每张照片下方都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看到苏晓演示的手语动作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