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避开我的目光:“是初恋,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大学毕业后他就出国了,我们再没联系过。”
我打开周涛送的纸盒,里面是一盒精致的巧克力,品牌是林薇最喜欢的比利时牌子。这不是巧合。
“他知道你喜欢这种巧克力?”我状似随意地问。
林薇看了一眼,表情更加不自然:“可能只是巧合吧。大学时我们都喜欢这个牌子,他可能还记得。”
我点点头,没再追问,但心中的警惕已经拉满。周涛选择搬到我家隔壁绝不是偶然,而那盒巧克力更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挑衅。
保卫家庭战役的号角,已经无声吹响。
2 “偶遇”的巧合
周涛搬来后的第一周,我统计了他与林薇的“偶遇”次数:至少七次。
周一晚上,我加班回家晚了,看到林薇和周涛在小区花园里聊天。林薇解释说只是碰巧遇到,周涛请教她附近哪里有好吃的餐馆。
周三早上,我开车送林薇上班,周涛“正好”也出门,顺路搭了我们的车。
周五下午,我去接林薇下班,看到周涛和她一起从办公楼里走出来,说有业务合作。
每一个巧合都看似合理,但串联起来却太过刻意。
“周涛的公司居然是我们公司的新客户,”周六早餐时林薇告诉我,“老板让我负责这个项目,因为我们是老同学,沟通起来更顺畅。”
我放下咖啡杯:“这么巧?他做什么的?”
“国际贸易,刚从国外回来拓展国内市场。”林薇切着煎蛋,没有看我的眼睛。
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今晚我们出去吃饭吧,就我们两个。好久没有约会了。”
林薇终于抬起头,笑容有些勉强:“好啊,去哪儿?”
“你一直想尝试的那家法餐厅,我订了位置。”我其实还没有预订,但决定立刻打电话。
晚餐时林薇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两次我说话她都没听见。
“工作很累吗?”我握住她的手问。
她回过神来:“有点,新项目比较麻烦。”
实际上,我知道她在想什么。半小时前,我们出门时正好遇到周涛,他“随口”提到自己今晚也会去那家法餐厅见客户。
我没有告诉林薇餐厅名字,但周涛似乎早已知道我们的计划。
晚餐进行到一半,果然看到周涛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进来。他远远地朝我们点头示意,没有过来打扰,但这种无处不在的存在感更让人烦躁。
去洗手间时,我“偶遇”了周涛。
“真巧啊,陈先生。”周涛在洗手台旁笑着说。
我面无表情地洗手:“确实很巧,周先生似乎总是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周涛的笑容淡了些:“我只是恰巧和客户来这里谈生意。薇薇——林薇喜欢法餐,大学时我就常带她去吃,没想到这么多年口味还没变。”
这句话明显是在挑衅,暗示他对我妻子的了解和影响力依然存在。
我关掉水龙头,直视着他:“人是会成长的,口味也会变。现在的林薇更喜欢我为她做的家常菜,而不是外面的餐厅。”
周涛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听说你是个设计师?自由职业者时间比较自由,能多照顾家庭,挺好的。”
这句话暗讽我收入不稳定,不如他有事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