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们得联合起来,跟房地产公司谈判。”陈屿说,“另外,我还想把老街的情况发到网上,寻求网友的帮助。”

大家都同意陈屿的提议。林楠负责写文章,把老街的历史、老樟树的故事以及房地产公司强拆的事情写了下来,配上老街的照片,发到了网上。

没想到,文章很快就火了。网友们纷纷留言,支持老街居民保住家园。很多媒体也赶来报道,房地产公司一时间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房地产公司的老板迫于压力,主动联系了陈屿,同意和老街居民谈判。

谈判那天,陈屿作为居民代表,和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坐在了一起。

“陈先生,我们公司开发商业步行街,也是为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老板说。

“带动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老街的历史文化为代价。”陈屿说,“老街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老樟树更是我们的象征,我们绝对不能让它被拆除。”

“那你们想怎么样?”老板问。

“我们希望你们能修改开发方案,保留老街的原有建筑和老樟树,把老街改造成文化旅游街区,而不是商业步行街。”陈屿说,“这样既能保护历史文化,又能带动经济发展,两全其美。”

老板沉默了很久,终于点了点头:“好,我同意你们的提议。我们会聘请专业的设计师,制定新的开发方案,尽量保留老街的特色。”

听到这个消息,老街的居民都欢呼起来。王婆婆拉着陈屿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陈建国看着儿子,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他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能够撑起这个家,撑起这条老街了。

第四章 新生

几个月后,老街的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设计师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老街进行了修缮和改造。青石板路重新铺过,缝隙里还特意种了些耐阴的苔藓,踩上去既平整又带着几分野趣;木房子的屋顶换了新的青瓦,屋檐下挂起了红灯笼,风一吹就轻轻晃动;墙面进行了加固,却特意保留了那些自然的裂纹和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透着浓浓的古朴气息。

老樟树被重点保护了起来,周围修了一圈刻着花纹的石围栏,树下建了个小小的休憩广场,摆着四张青石雕琢的石桌和十几张石凳。陈屿还特意在树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老樟树的故事——它已经有一百二十岁了,见证了老街从清末的集市到如今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代人的出生与成长。

陈记杂货店也跟着完成了升级。进门左手边依旧是日用品货架,肥皂、食盐、酱油这些老邻居还在,只是包装换成了更清爽的新样式;右手边则改成了文创区,除了之前的明信片、钥匙扣,还多了手工刺绣的手帕、印着老街风景的陶瓷杯,甚至还有本地手艺人做的木雕小摆件。最里侧隔出了一小块空间做吧台,林楠跟着网上的教程学了做咖啡和奶茶,每天清晨都会磨好咖啡豆,煮出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墙角的老缝纫机和旧自行车旁摆了几张原木小桌,游客常坐在这儿,点一杯奶茶,翻看店里的老街老照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