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点头:“所以,您才是被坑的那个。”

他眯起眼,上下打量我,忽然咧嘴一笑:“小丫头,脑子比陈峰那愣头青清楚。”

我递上酒:“您要是信我,我帮您拿回实权。否则……等他甩了您,连名都没了。”

当晚,江城小圈子炸了锅。

周建国在工地酒席上当众撂话:“陈峰那项目,我没再注资,先看看成色。” 他还特意让手下人传话:“听说他们账目不清,材料采购价虚高三成。”

风声一夜传开。

三个原本约好见面的投资人,接连退约。陈峰的融资会,黄了。

第三天清晨,我在宿舍楼下看见他。

他眼窝发青,西装皱得像咸菜,冲我吼:“林晚秋!你到底想干什么?就为了不退学,毁我前程?”

我站在梧桐树下,风吹起发尾,阳光斑驳落在肩头。

我看着他,平静地说:“我说了,我不退学。你也该学会——”

顿了顿,嘴角微扬。

“别总靠骗女人过日子。”

他愣在原地,脸色惨白如纸。

我没再看他一眼,转身离开。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不停,是他的未接来电。我连震动都懒得关。

而我真正要做的事,还远没有开始。

那天傍晚,我背着帆布包,走进二手市场,在一堆旧电器里挑了台奔腾III电脑,屏幕裂了条缝,键盘缺个键,但能用。

我抱着它走在黄昏的街巷,晚风拂面。

脑海里,是一串数字,一个域名,一家将在三年后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的公司名字。

我的手指轻轻抚过键盘,像抚摸一把尚未出鞘的剑。

3

三天了,陈峰的电话像阴魂不散的雨点,一遍遍砸在我手机屏幕上。

我没接,甚至连提示音都懒得关。

那些曾经让我心疼的嘶吼和哀求,如今听来不过是垂死挣扎的噪音。

我抱着那台二手奔腾III,穿过江城老城区斑驳的梧桐树影,走进市图书馆。

这里还保留着九十年代末的陈旧气息,木桌泛黄,电线裸露在外,几台公用电脑前坐着查资料的学生。

我把电脑放在角落最偏僻的位置,插上电源,屏幕闪烁几下,终于亮了。

键盘缺了个“M”,我用胶带粘了根回形针代替。

手指落在上面时,心跳竟微微加快——不是紧张,是兴奋。

像一把沉睡多年的刀,终于等到了出鞘的时刻。

我打开Word文档,深吸一口气,敲下标题:《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中国商业》。

文字如潮水般涌出。

我写门户网站的崛起、写电商的萌芽、写未来十年流量为王的逻辑,写BAT尚未诞生时的空白格局。

我甚至精准预言了某家即将上线的即时通讯软件将如何席卷全国。

每一个判断都来自二十年后的血泪教训,每一段分析都踩在时代的脉搏上。

写完已是黄昏。

我将文章打印出来,用匿名信封寄给《江城日报》科技版,署名“江城观察者”。

做完这一切,我并没停下。

我顺路去了张阿姨家,她是陈峰创业办公室的保洁员,最爱嚼舌根,也最不会被人防备。

我递上一盒点心,随口问:“薇薇最近是不是常去城西那栋楼?”

她压低声音:“可不是嘛!天天去,还穿得跟见客户似的。人都说她是你的替身呢,哎哟,陈总对她可上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