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端起马克杯,咖啡的热气模糊了镜片。
屏幕上,赵嘉义的笑容让他想起七年前那个葬礼——同样的西装革履,同样温和的表情,赵嘉义握着他的手说:“晓晓经常提起你,说你是她最好的朋友。“
胃里一阵翻涌。
陈默拉开抽屉,里面锁着一个木盒,樱花图案的信笺从盒缝里露出一角。
那是2016年6月12日,高考前三天。陈默在课桌抽屉里发现了这个信封,邮票还没来得及贴。
林晓的字迹透过薄薄的纸渗出来,带着泪痕的褶皱让笔画有些扭曲。
“默,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应该已经不在了。“第一行字就让他心脏骤停。
信里详细记录了那个雨夜——赵嘉义带着酒气闯进她的房间,身上有她母亲最喜欢的“午夜飞行“香水味。
“他捂住我的嘴时,我摸到他西装口袋里的保单,受益人那栏写着他的名字。“
字迹在这里剧烈颤抖,墨水晕开成一片深蓝,
“我终于明白妈妈为什么会'滑倒',她发现了他的秘密。“
林晓在信里说,她偷看过赵嘉义的书房,保险柜里有五份保单和一份名单,上面写着三个名字:李健、张岚、刘明远。
“他们帮他做假证,每个人都收了钱。警察不会信我的,他太会演戏了。但我相信你,陈默,只有你能……“
最后几个字被泪水浸透,只能辨认出“代价“两个字。
那天下午,陈默逃课去了赵嘉义的别墅外。
救护车的蓝光在雨雾中闪烁,他看见赵嘉义搂着林晓的继父,表情悲痛得恰到好处。
“节哀顺变,赵先生。“邻居的安慰声飘进耳朵,“您对晓晓那么好,真是太不幸了。“
陈默转身冲进雨里,书包里的信像烙铁一样烫着后背。
三个月后,他拿着全额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飞往波士顿的航班,口袋里揣着那张被复印了无数次的名单。
最初的两年,他在波士顿大学攻读比较文学。
教授们喜欢他的论文,说他对卡夫卡的理解带着一种“残酷的清醒“。
直到大二那年,他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犯罪心理学教材,书里关于“完美犯罪“的理论让他想起林晓的信。
“所有看似无懈可击的案件,都存在逻辑盲点。“教授在课堂上说,“找到那个点,就能撕开裂缝。“
陈默开始疯狂选课——法医学、毒物学、犯罪现场重建……文学系的同学嘲笑他走火入魔,只有他知道,支撑他熬过无数个通宵的,是樱花信笺上的泪痕和赵嘉义那张虚伪的脸。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
波士顿警方破获了一起骗保案,手法与赵嘉义如出一辙。
陈默以实习生身份参与案件复盘,他通过分析嫌疑人的消费记录,发现了隐藏的资金流向。
“你有天赋。“负责案件的探长拍着他的肩膀,“考虑过转行吗?“
那天晚上,陈默删掉了电脑里的小说草稿。
他给导师发邮件,申请转入犯罪心理学专业,辅修法医学。
五年后,当他拿着双博士学位站在毕业典礼上时,口袋里的U盘存着赵嘉义所有公开活动的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