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方案的过程并不顺利。客户要的 “老上海海报风格”,需要调整字体和配色,他试了好几种字体,都觉得不对味,最后还是请教了设计部的同事小王 —— 小王已经下班了,却还是耐心地在微信上教他怎么调整参数;案例分析需要补充之前的项目数据,他翻遍了公司的项目库,才找到相关的数据,又花了一个小时整理成表格;最麻烦的是客户要求加的 “用户反馈” 部分,他只能给之前的客户发消息,请求他们提供几句评价,幸好客户都很配合,很快就回复了。
晚上九点半,方案的主体部分终于修改完了。周明伸了个懒腰,颈椎发出 “咯吱” 的响声,他揉了揉脖子,感觉肩膀都僵硬了。他打开微信,想跟女朋友报个平安,却看见女朋友半小时前发的消息:“汤在冰箱里,你回来记得热,别喝凉的。” 还有一张汤的照片,乳白色的排骨汤,里面飘着玉米和胡萝卜,看起来很有食欲。
他回复:“快好了,估计十点能回去。” 然后继续完善方案的细节 —— 检查错别字、调整格式、压缩文件大小,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最费时间。他想起刚入职时,前辈告诉过他:“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给客户的方案,不能有一点差错。” 有一次,同事小林因为方案里有错别字,被客户投诉,不仅扣了绩效,还写了检讨,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晚上十一点半,最终版方案终于完成。周明把方案发给李姐和客户,然后在工作群里发了句 “方案已发,请查收”,长出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感觉浑身都快散架了,他盯着电脑屏幕上 “发送成功” 的提示,愣了几秒,才想起要收拾东西。笔记本电脑合上时,屏幕映出他憔悴的脸,眼下的黑眼圈比早上更深了,嘴唇也因为缺水变得干裂。他把电脑装进双肩包,又把桌上的笔记本、笔和没吃完的 “加班能量包” 塞进包里,起身时,腿麻得差点站不稳,他扶着桌子,缓了好一会儿才恢复过来。
办公区的灯一盏盏关掉,最后只剩下他头顶的那盏。他走到电梯口,按下下行键,电梯缓缓上来,门打开时,里面空无一人。电梯里的镜子映出他的身影,背着大背包,弯腰驼背,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他对着镜子扯了扯嘴角,想笑一下,却发现连笑的力气都没有了。
一楼大厅的保安正在值班,看见周明,笑着打招呼:“小伙子,又加班到这么晚啊?” 周明点点头,声音沙哑:“嗯,赶方案。” 保安叹了口气:“你们年轻人工作太拼了,也要注意身体啊,我儿子跟你差不多大,天天加班,上个月都住院了。”
周明心里一紧,想起自己最近总是头晕、咳嗽,连忙说:“谢谢叔,我会注意的。” 走出公司大楼,深夜的风比早上更冷,吹在脸上像小刀子割一样。街上空荡荡的,只有路灯亮着,昏黄的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孤零零地落在地上。偶尔有几辆车驶过,车灯晃得他睁不开眼,很快就消失在夜色里。
他走到公交站,站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个破旧的广告牌立在那里,上面的海报已经褪色,看不清内容。他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凌晨十二点十五分,末班车是十二点半,应该还能赶上。他坐在站台的长椅上,长椅冰凉,冻得他屁股发麻,他只能站起来来回走动,取暖的同时,也缓解一下久坐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