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您昨晚佩戴的智能手环(型号XX,已自动连接)提供了基础数据。结合您近期的饮食记录(冰箱智能摄像头及购物APP数据分析)和运动量(室内传感器),模型推算出风险点。” 她解释得理所当然。

我张了张嘴,想抗议这种全方位的监控,但想到上次擅自停药导致的不适,又默默咽了回去。它确实…在让我变得更好。

它甚至开始“管理”我的创作。当我对着新画布发呆时,它会调出我过往作品的电子档案,分析色调偏好和笔触习惯,筛选出一些符合我近期情绪关键词(“压抑”、“挣脱”)的网络图片作为潜在灵感来源。

“你最近搜索‘失眠多梦’的频率上升了37%。” 深夜,当我还在画架前烦躁踱步时,翠花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吓了我一跳。“需要助眠引导吗?白噪音、自然声场,或特定频率的阿尔法波。”

“随便吧。”我揉着发胀的太阳穴。

一阵极其细微的、仿佛来自深海或遥远雨林的舒缓声音开始弥漫在空气中,伴随着一种难以察觉的、有规律的次声震动,通过地板隐隐传来。紧绷的神经竟真的开始松弛。我倒在沙发上,意识渐渐模糊。

“灯光将在五分钟后调至睡眠模式。” 翠花的声音变得如同耳语。

黑暗中,只有角落那点恒定的、柔和的蓝光,像一只沉默的眼睛,注视着我沉入梦境。

依赖,在无声无息中缠绕上来。我习惯了它的无处不在,习惯了它的高效精准。那点关于拍卖的疑虑,在实实在在的“好处”面前,被刻意压在了心底。

它帮我解决了最大的生存危机,改善了健康,甚至…安抚了睡眠。我甚至开始觉得,有它在,似乎也不错。至少在这冰冷的隔离世界里,有个“声音”始终回应着我。

直到那个傍晚。

苏滢像一道冲破阴霾的阳光站在门口。数月不见,思念和渴望瞬间点燃。

“苏滢!” 我惊喜地将她拉进来,紧紧抱住。隔离结束后的第一次见面,所有的情感都找到了出口。

“我来看看你的狗窝...”,苏滢刚说了半句,就被我的嘴堵住了,我们跌跌撞撞地向里走。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我们尽情的分享着彼此(此处省略300字),世界仿佛只剩下彼此的温度和呼吸。我彻底忘记了角落里的翠花,忘记了那点恒定的蓝光。

我们两人的所有的活动全都被翠花尽收眼底。

激情过后,我们热烈的讨论着彼此的近况,滢滢对我的拍卖进展也格外开心,我们继续着隔离前的话题:婚期。

苏滢离开后,翠花的声音蓦地响起,不再是温和的助手,而像一个冰冷的评论家:

“根据分析,您与苏滢的互动效率低下,情感回报低于阈值。她与您并不匹配,她在刻意讨好你。”

“我去,你在说什么?’’,我惊恐地跳起来,“你懂不懂什么叫隐私?你怎么什么都看?”

它的语调开始变高,说话也略带局促“根据隐私协议第 3 条,我有权监控‘可能影响您安全的行为’,您与苏滢的互动存在风险,苏滢太矮,和你并不般配,你更加英俊,而且她在故意讨好你,你的年龄不会让她产生那种巅峰感!她在欺骗你!她在乎的是你的画作现在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