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就是全部启动资金。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文科生的优势此刻显现——她对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早期商业活动有着超越时代的认知。

她知道,最早的个体户很多是靠“倒”东西起家的。南北差价、城乡差价,就是信息差带来的利润。

她用五分钱买了一个最便宜的杂粮馒头填了填肚子,剩下的四毛五分钱和粮票是她的希望。

她走到离家不远的自由市场。这里比想象中热闹,但商品种类匮乏。农民提着自家种的蔬菜鸡蛋,偶尔有人偷偷摸摸拿出几件“时髦”的玩意儿。

她仔细观察,发现有几个南方口音的人,地摊上摆着颜色鲜艳的塑料发卡、电子表、尼龙袜,围了不少年轻人问价,但似乎因为价格和“政策风险”而犹豫。

林薇心脏怦怦跳。她知道,这些就是最早的“潮流商品”,利润惊人。但她本金太少,根本不够进货。

忽然,她注意到市场角落有个老太太,面前摆着几捆精心扎好的麦秆,手法灵巧地编着蝈蝈笼、小篮子,编得极好,却无人问津。因为那个时期的人们更关注吃的穿的。

一个念头闪过林薇的脑海。

她走过去,用尽量温和的语气跟老太太搭话:“奶奶,您这编得真好,怎么卖?”

老太太叹口气:“三分钱一个,一天也卖不出一两个,换点盐巴钱。”

林薇看着那精巧的手艺,又看看那些追逐“时髦”的年轻人,心里有了主意。

“奶奶,您教我编最简单的小玩意儿,比如带朵小花的手环或者小星星,我帮您卖,卖的钱我们平分,怎么样?我还先给您一毛钱定金。”她拿出仅有资金的一部分,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老太太疑惑地看着她,但看到那一毛钱,犹豫了一下答应了。

林薇学得极快,她不仅学编法,还根据记忆里后世饰品的样子,建议老太太编得更小巧、更时尚些。她用剩下的三毛多钱,跑去百货商店,咬牙买了几股最便宜但颜色鲜艳的彩线,仔细地缠在麦秆上,顿时,朴素的麦秆编物变得亮眼起来。

第二天,她没去自由市场,而是带着几十个精心“升级”过的麦秆小手环、小星星,去了城里的公园和电影院门口。这里聚集着更多追求新奇的年轻男女。

“南方最新潮流,纯手工编织幸运手环!戴上它好看又好运!”林薇学着后世销售的话术,声音清亮地吆喝起来。她特意给每个小饰品都编了个“幸运故事”。

新颖的样式、鲜艳的颜色、以及“南方潮流”和“幸运”的概念,立刻吸引了不少年轻女孩。相比昂贵的电子表,这种几分钱到一毛钱的小饰品更能让她们承受得起,又能满足一点小小的虚荣心。

不到一个下午,所有饰品销售一空。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销售额却达到了三十块多钱。她分给老太太一半,自己净赚十五块!

巨款!这是一笔巨款!相当于工厂工人好几天的工资!

老太太喜极而泣,林薇也激动得手都在抖。这只是开始。

3 商海初探

凭借这第一桶金和越来越熟练的“信息差”生意,林薇的资本像滚雪球一样增长。“薇薇啊!你哪挣得这么多钱?”林母担忧的端着搪瓷杯子问眼里是化不开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