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苏然归来的日子,如同阴霾散尽后透亮的晴空,连空气都流淌着久违的轻快。那场短暂分离所酿造的思念,与初尝禁果后滋生的更深层亲密,在重逢后发酵成一种更浓稠的甜蜜。两人间的互动,一个眼神的交汇,指尖不经意的触碰,甚至只是并肩坐着时的沉默,都仿佛缠绕着无声的丝线,传递着只有彼此才懂的暖意。

几天后,苏然提上精心挑选的伴手礼——一盒孕妇专用护肤品和一罐林悦亲手腌渍、透着阳光味道的蜂蜜柠檬片,拉着林悦的手,熟稔地按响了叶瑶家的门铃。指尖相扣的温度,是她们此刻心情最好的注解。

开门的陈建笑容一如既往的憨厚朴实,腰间系着一条有些旧的格子围裙,手里还握着一把沾着油星的锅铲:“然然,悦悦,快进来快进来!外头有风。”他侧身让开,浓郁的饭菜香气扑面而来,带着家的踏实感,“瑶瑶在沙发上歇着呢,念叨你们半天了,说你们再不来,她就要闷得长蘑菇了。”

叶瑶半倚在客厅那张宽大舒适的布艺沙发里,腹部已隆起清晰圆润的弧度。瞥见门口的身影,她眼睛瞬间亮了,撑着扶手想坐直些,带着惯有的爽利打趣:“哎哟!我的大摄影师和修复大师可算来了!再不来,我就要被家里这位五星级饲养员 ——” 她冲陈建扬了扬下巴,“‘圈养’得丧失社交功能啦!” 话语间依旧利落,眉宇间却藏着孕期特有的倦意,微微浮肿的脚踝也悄悄泄露出身体正承受的沉重负荷。

苏然和林悦笑着换了柔软的拖鞋,将礼物递给陈建。林悦自然地走到叶瑶身边坐下,目光温柔地落在她的肚子上,轻声问:“感觉怎么样?”她伸出手,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轻柔,小心翼翼地覆上那孕育着生命的弧度。掌心下传来一种奇异的、充满生命力的律动,像遥远海洋深处传来的神秘回响。

“怎么样?” 叶瑶夸张地叹了口气,顺势抓住林悦覆在她肚子上的手,像是抓住了倾诉的稻草:“现在腰就跟坠着块石头似的,一整天酸坠胀疼没断过。夜里想翻个身,得先蜷起腿攒半天劲,稍动一下骨头缝都像在咯吱响,折腾到天亮也睡不踏实。白天更别提了,浑身软得像没了筋骨,哪怕坐着都觉得累,只想窝在沙发里一动不动。” 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敲了敲隆起的腹部,“以前看别人怀宝宝,感觉也没那么辛苦,真到自己怀了四个月才明白,” 语气里掺着半真半假的控诉,“这分明是场实打实的体力拉锯战!这小家伙才刚显形呢,就把我的日子搅得翻天覆地 —— 晚上睡不好,白天没力气,连情绪都变得忽晴忽雨的。”

陈建端着切好的水果拼盘和一壶冒着热气的花果茶走过来,轻轻放在茶几上。他拿起一个橘子,熟练地剥开,橘皮特有的清冽香气在空气中散开。他将剥好的橘子分成几瓣,先拿起一瓣,递到叶瑶嘴边,眼神关切:“瑶瑶,吃点橘子?刚买的,新鲜,还开胃。”

叶瑶皱了皱鼻子,摆摆手:“不了不了,刚吃了点苹果,这会儿胃里有点顶,闻着橘子味更有点反酸。你给她们吧。”她指了指苏然和林悦。

陈建闻言,没有丝毫勉强,很自然地将那瓣橘子放回果盘,然后拿起剩下的大半个橘子,分成了均匀的两半。一半递给旁边的林悦,另一半则递给了坐在单人沙发上的苏然。

“谢谢建哥。”苏然接过橘子,掰下一瓣塞进嘴里,清甜的汁水在舌尖绽开。她看着叶瑶有些费劲地调整坐姿,目光落在她明显浮肿的脚踝上,眉头微蹙,由衷地感叹道:“看着你这样,真觉得当妈妈太不容易了。”她顿了顿,职业习惯让她联想到过往的观察,“以前拍一些纪实题材,镜头扫过街头巷尾、家庭日常,捕捉到的画面里,弯腰忙碌的总是妈妈们的身影。爸爸们偶尔搭把手,递个东西或者抱一下孩子,周围人甚至他们自己,都仿佛觉得是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帮忙’。那时候只是觉得画面传递出一种失衡感,现在看着你,”苏然的目光回到叶瑶身上,带着更深的理解和疼惜,“这种感触才真正落地,变得沉甸甸的。这‘帮忙’两个字背后,藏着多少不被看见的、理所当然的付出啊。”

话题像溪水漫过卵石,自然而然地滑向了当下社会热议的焦点。

“可不是嘛!”叶瑶拿起一片苹果,没有立刻吃,在指尖轻轻转动着,“你们看现在网上,铺天盖地都在分析、争论,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恐生’了。前些年还总把矛头指向房价这座‘五行山’,或者养娃成本高得吓人。这些当然都是现实压力,但最近我躺着养胎,刷手机看得多,发现有个研究观点挺戳中要害的,”她看向两位好友,眼神认真起来,“它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压力,可能还不是压垮生育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不是最核心的那根。”

“哦?那核心是什么?”林悦饶有兴致地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茶杯壁,细腻的白瓷传递着暖意。

叶瑶稍稍坐直了些,显然对这个话题很有探讨欲:“那个研究把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做了分类。像北欧的瑞典、丹麦那些,属于‘渐进式’发展,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观念、制度、男女角色这些,是相对缓慢、同步演进的。而像韩国、日本,还有我们,属于‘弹射式’发展——经济、科技‘咻’地一下冲到了现代化前列,但很多社会观念,尤其是关于家庭分工、性别角色的深层意识,可能还留在某个‘站台’没完全跟上来。”

她喝了口水润润嗓子,继续道:“研究结果发现,恰恰是这些‘弹射式’发展的国家,生育率跌得最惨,有的都快成‘生育荒漠’了!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叶瑶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苏然和林悦,“问题的根子,在于女性觉醒的速度,像坐上了高铁,而男性进化的速度,却还像是在骑自行车,甚至原地踏步。两者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时代性的错位!”

“觉醒……进化?”林悦轻声重复,眼神里带着思索的光芒。

“对,”叶瑶用力点头,试图更清晰地阐述,“简单说,就是经济高速发展那二三十年,无数女性像我们一样,接受了现代教育,拥有了独立的意识和经济能力,昂首阔步地走进了职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认同。她们心里装的是平等、分担、互相扶持、共同成长。她们对伴侣的期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而非需要伺候的‘老爷’。可反观很多男性呢?”她无奈地摊了摊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愤懑,“他们脑子里的‘操作系统’,可能还停留在父辈甚至祖辈的版本:男人嘛,主外,赚钱养家是首要任务,至于家里那一摊子——带孩子、做家务、照顾老人、维系人情往来……那天然就是女人的‘分内事’,是‘后方’,不需要他们过多费心。他们或许在职场进化了,但在家庭观念的‘进化’上,严重滞后了,甚至根本没意识到需要更新‘系统’。”

苏然立刻接话,眼神亮了起来:“瑶瑶,你说的这个研究,我好像也看到过!我记得里面有组特别直观的数据对比。”她放下手中的橘子,身体微微前倾,仿佛在回忆那张图表,“像日本、意大利这样的国家,研究者统计了夫妻双方每天花在无偿家务劳动和育儿上的时间,发现男性平均比女性少了整整3个小时以上!结果呢?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低得可怜,普遍在1.3左右徘徊。但是再看丹麦,”苏然的语气带着一丝向往,“那里的夫妻在家务育儿上的时间差,平均只有0.8小时!而丹麦的生育率是多少?接近1.7!这组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照出了问题所在——时间投入上的巨大鸿沟,直接映射了责任分担上的严重失衡,而这种失衡感带来的疲惫、委屈和不公,才是真正扼杀生育意愿的‘无形之手’。”她看向叶瑶,目光充满理解和共鸣,“就像你现在承受着身体的双重负荷,如果建哥潜意识里还觉得做点家务、关心一下你的感受是‘帮你’的忙,而不是他作为丈夫、作为未来孩子父亲应尽的本分,你心里积累的那种憋屈和心寒,恐怕比身体的累更难熬吧?这种长期的、不对等的付出感,足以浇灭任何对生育的热情。”

叶瑶仿佛找到了知音,用力点头,声音里带着倾诉的急切:“太对了然然!就是这种‘不公平感’在作祟!它像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人对婚姻、对生育的信心。不是单纯的钱不够,而是那种心力交瘁,是付出被视作理所当然、不被看见、不被珍视的‘凭什么’!网上那些愈演愈烈的性别对立、恐婚恐育的声浪,根子不就在这儿吗?男的抱怨彩礼高、女人物质、要求多;女人看到的是丧偶式育儿的前车之鉴、是无休止无偿劳动的健康透支、是生育带来的职业断层风险,觉得婚姻对女性而言就是个明晃晃的大坑。两边都觉得亏,都在心里打着小算盘,都在恐惧着可能的伤害和沉重的代价。这种互不信任、互相防备的氛围里,谁还敢轻易去开启一段需要巨大投入和牺牲的生育旅程?”

林悦一直安静地聆听着,清澈的眼眸在叶瑶和苏然之间流转,将她们话语中的情绪与思考尽收心底。当叶瑶提到“不公平感”和“不被看见的付出”时,她纤细的指尖在温热的茶杯壁上轻轻画着圈。此刻,她抬起头,目光温柔而沉静地落在叶瑶身上,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瑶瑶,我能想象那种感受。就像……两个人共同构思一幅巨大的画卷,本应一起调和色彩,一起勾勒线条,一起为它倾注心血和期待。但如果执笔的人只有一个,被期待去描绘所有细节、承担所有辛劳,而另一个人只是偶尔在旁边递一下颜料,甚至只是袖手旁观,偶尔点评几句,那么,”林悦顿了顿,眼神里带着深深的共情,“最初构思画卷时那份美好的憧憬和热情,很快就会被沉重的孤独感和不被分担的压力所取代。执笔的人会累,会怀疑这幅画是否真的值得耗尽自己所有心力去完成。生育和养育一个新生命,本该是两个人共同创作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生画卷’。如果从一开始,执笔的力量就是倾斜的,付出的心血就是失衡的,那么这幅‘画卷’所承载的,就不仅仅是创作的喜悦,还有可能压垮其中一方的巨大代价和难以言说的风险。这种风险,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轻易落笔。”她的目光扫过叶瑶隆起的腹部,那里孕育的,正是一幅需要父母合力去绘制的未来图景。

“悦悦这个比喻……太精准了!”苏然由衷地赞叹,林悦总能找到最熨帖的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她接着林悦的话头,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所以传统的那套理论,说什么‘女性专注于事业发展会拉低生育率’,根本就是倒因为果,是本末倒置的错误归因!看看发达国家的例子就明白了。像瑞典、法国,女性的劳动就业率在全球都是顶尖水平,可她们的生育率呢?反而相对稳定,能保持在1.7左右。为什么?因为人家社会真正在践行职场与家庭的相对平等!夫妻共同分担育儿责任是常态,不是特例。完善的社会托育体系分担了压力,更重要的是,”苏然加重了语气,“制度和文化在强力推动男性回归家庭。比如瑞典著名的‘父亲月’政策,给爸爸的育儿假是独立的、不可转让给妈妈的!这就‘逼’着爸爸们必须深度参与进来,从换尿布、喂奶开始,建立起与孩子的亲密联结和责任感。爸爸们休产假,在这里是光荣的、正常的,没人觉得奇怪。”

叶瑶接口道,语气里带着明显的羡慕和一丝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丹麦也是,‘奶爸’文化深入人心。公园里、咖啡馆外,推着婴儿车、熟练地给孩子喂饭、换尿布、陪着玩闹的男人随处可见,大家习以为常,甚至投去赞赏的目光。这才是健康的、鼓励父亲参与的家庭氛围啊。”她话锋一转,带着对现实的无奈,“反观韩国,政府为了挽救生育率,砸了多少钱?各种生育补贴、现金奖励,力度不可谓不大。效果呢?微乎其微!生育率照样跌跌不休。缺的是什么?缺的不是钱,缺的是男人实实在在的陪伴、发自内心的尊重,以及整个社会观念上对‘父亲角色’的彻底更新。钱可以解决一部分物质问题,但解决不了情感上的疏离、责任上的推诿和观念上的桎梏。”她轻轻抚摸着自己圆润的肚子,眼神复杂,“我现在是已经上了这条‘船’,没有回头路了。建哥他,”她看了一眼厨房方向,那里传来锅铲轻快翻炒的声音,“也在努力学,努力做,比很多男人强多了,这一点我很感激。但我必须诚实地说,如果我没遇到建哥,或者他虽然人好,但骨子里还是那种‘男主外女主内’、觉得带孩子做家务天然是女人事的甩手掌柜思维,我真的……未必有勇气,或者说,未必心甘情愿地跳进这个‘生育’的深坑里。我害怕的不是生孩子的疼痛,我害怕的是生完之后,仿佛要独自扛起育儿、家务、还有可能被影响的职业发展这三座大山时,那种孤立无援、心力交瘁的绝望感。”

客厅里一时陷入了沉默。叶瑶坦诚而略带沉重的话语,带着孕期的真实感受和清醒认知,沉甸甸地落在每个人的心上。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沉下来,暮色如同温柔的纱幔,透过玻璃窗,给室内镀上一层朦胧而静谧的光晕。茶几上的花果茶氤氲着淡淡的香气。

就在这时,陈建端着一盘刚出锅、热气腾腾的清炒时蔬走了出来,打破了短暂的安静。他似乎察觉到了客厅里有些凝重的气氛,憨厚地笑了笑,一边把菜放在餐桌上,一边用围裙擦了擦手,有些不好意思地加入了谈话。

“瑶瑶说的……我都听着呢。”陈建的声音带着他特有的朴实,“说实话,以前没想这么多,真没想这么深。就觉得,我多赚点钱,让家里日子过好点,就是尽责任了。家务啥的,我妈那一辈不都这么过来的吗?也没听她们抱怨啥……”他看到叶瑶微微挑起的眉梢,连忙摆手,“哎,瑶瑶你别瞪我,我说的是以前的想法!”

他搓了搓手,显得有些局促,但眼神很真诚:“自从瑶瑶怀孕,特别是她反应大、身子沉了以后,我才慢慢体会到,这真不是一个人的事。看着她吐得难受,睡不好觉,脚肿得穿不下鞋,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光靠嘴说‘辛苦了’有啥用?得实实在在搭把手。”他指了指厨房,“现在学着做饭,虽然比不上瑶瑶的手艺,但总不能让孕妇饿着。学着拖地、洗衣服,虽然一开始笨手笨脚老挨说,”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但做着做着,也觉得没那么难,反而是看着家里干干净净,瑶瑶能舒服点,心里挺踏实。这研究里说的‘时间差’,我大概就是那个拖后腿的‘自行车’吧?”他自嘲地笑了笑,“但我在学,在努力蹬快点儿。我也看网上那些说什么‘丧偶式育儿’的,听着就吓人。我可不想以后孩子只跟妈亲,见着我就躲。当爹的,不能光出个‘种子’就完事了,对吧?”他的话虽质朴,甚至有些笨拙,却透着一股子认真学习的诚恳劲儿。

陈建的话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客厅里一些凝滞的空气,增添了一份真实的生活气息和改变的希望。苏然笑着给他竖了个大拇指:“建哥,觉悟很高嘛!你这‘自行车’现在可是在努力换挡加速呢!关键就是这份‘一起扛’的心意和行动。”

林悦也温婉地笑了,看着陈建:“建哥说得对,陪伴和参与本身就是最好的分担。孩子感受到父亲的温度,家庭才能有真正的平衡和温暖。”

叶瑶脸上的神情也柔和了许多,带着一丝对丈夫努力的认可和不易察觉的甜蜜,嗔道:“算你还有点觉悟!不过学习之路漫长,陈建同志仍需努力啊!”

苏然看着眼前这一幕——挺着大肚子的叶瑶,系着围裙、笑容憨厚的陈建,总结道:“所以啊,想要改变‘生育荒漠’的局面,光靠政府喊口号、砸钱发补贴,治标不治本。核心中的核心,还是得推动整个社会层面的、真正的性别公平。这公平,要刻在观念里:‘颂扬好爸爸’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价值导向。更要落在制度上:像北欧的‘父亲专属假’,就是用制度‘逼’着爸爸们必须深度参与,没有退路,让他们在养育初期就建立起不可替代的联结和责任感。最重要的,”她目光灼灼,“是男人自身的觉醒和进化。需要更多像建哥这样愿意学习、愿意改变的男性认识到,家庭是两个人的事业,责任是共同的担当,不是‘帮’妻子的忙,而是履行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本分。”

她转头看向身边的林悦,眼神温柔而充满力量,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她们的未来,“只有当两个人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像战友一样互相扶持,共同分担风雨,也一起分享阳光和成长的喜悦,这样的生活之路,才有人愿意坚定地携手走下去。也只有这样的土壤,才能让人有勇气、也有信心,把一个全新的小生命,带到这条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来。”

林悦回望着苏然,清澈的眼眸里映着苏然坚定的面容。她伸出手,轻轻握住了苏然放在沙发扶手上的手,指尖传递着无声的默契、理解和对她们共同选择的坚定支持。掌心相贴的温度,是此刻最温暖的慰藉。

在这个暮色渐浓、饭菜香四溢的温馨客厅里,关于 “生” 与 “不生” 的宏大社会议题,化作了朋友们围坐闲聊的家常话,准妈妈的真切体会、准爸爸的生涩付出和朋友们恳切的关怀。它抛开了冰冷的统计数据和疏离的理论探讨,浸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情感的共鸣。

窗外的天空彻底被墨蓝色浸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散落的星辰。陈建招呼着:“菜齐了,洗手吃饭吧!”餐桌上,家常却用心烹制的菜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答案或许并不清晰唯一,但眼前这幅画面——叶瑶在陈建小心搀扶下走向餐桌的身影,她腹中那个代表着未来的小生命——本身就在诉说着一种平凡却坚韧的希望。这希望,关乎理解,关乎改变,关乎携手同行,也关乎无数像叶瑶和陈建这样,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平衡、学习相爱的普通伴侣。而苏然和林悦紧握的手,也在无言中确认着她们共同选择的道路——一条建立在平等、尊重和深爱基础上的、属于她们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