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完美的金蝉脱壳。
我知道,他已经把我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接下来的风暴,将会比这坍塌的脚手架,猛烈一百倍。
果不其然,仅仅两天后,网络上就开始出现一些所谓的“行业专家”,公开质疑我的那份“数字孪生模型”。
“哗众取宠!一个实习生做的三维动画也敢叫证据?”
“数字模型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纯属伪科学!”
“背后一定有阴谋,这是想把水搅浑,转移视线!”
一篇篇带节奏的文章,一个个所谓的专家访谈,开始在网络上发酵。
我,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刘总这条老狐狸,想利用他的人脉和权势,在技术的领域,将我彻底抹黑、彻底踩死。
他想把科学,变成一个笑话。
可惜,他选错了战场。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
一周后,华夏建工集团总部,最高级别的事故调查技术听证会。
会场里坐满了人,气氛严肃得能拧出水来。
刘总花重金请来的几位“行业专家”,正襟危坐,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傲慢与权威。
而我,只是一个穿着廉价工装的实习生,孤零零地坐在他们的对立面。
听证会开始。
那几个专家轮番上阵,对着我的模型和报告百般挑剔,各种专业术语不要钱似的往外蹦。
“你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太过粗糙,这必然导致应力集中区的计算结果失真!”
“你采用的本构模型是哪一种?考虑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了吗?连说明都没有,这根本不严谨!”
“还有这个渲染引擎,花里胡哨,商业软件的痕迹太重,根本不是做科研的态度!”
他们每说一句,刘总脸上的笑意就浓一分。
他身后的那些亲信,也都露出了看好戏的神情。
他们以为,用这种信息壁垒,就能把我这个“实习生”问得哑口无言,当众出丑。
我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直到他们所有人都说完了。
我才拿起话筒,缓缓开口。
“说完了吗?”
我的声音很轻,却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我看着那个说我“网格粗糙”的白发专家,问道:“您说的应力集中区,是指焊缝热影响区,还是螺栓孔的应力奇异点?如果是前者,我采用的是自适应P-算法进行局部加密;如果是后者,任何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都该知道,奇异点需要用断裂力学里的应力强度因子K来判断,而不是看网格应力。您……不知道吗?”
那位专家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
我又看向那个质疑我“本构模型”的中年专家:“我确实没有在报告里写明,因为我以为这是常识。我用的是考虑了包辛格效应的混合硬化本构模型,相关的子程序代码有三千多行,是我自己写的。您……需要我把代码投到屏幕上,给您逐行讲解一下吗?”
那位专家的额头,开始冒汗了。
最后,我看向那个说我“花里胡哨”的年轻专家,笑了。
“你说对了,我这个模型的实时渲染和碰撞算法,确实不是市面上任何一款商业软件能做到的。”
就在这时,一个一直坐在主位上、沉默不语的老者,突然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