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呆滞的目光中,车队精准地停在了工地外围,然后,更加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百吨王”的车厢盖板自动打开,从里面开出来的,不是土石,而是一台台造型同样科幻、体型巨大的智能挖掘机器人——“盘古”。(写这段我参考的是汽车人变形。我都写小说了,都有系统了,来点汽车人很正常吧~小熊摊手~)
这些机器人不需要驾驶员,它们落地后,红色的电子眼一闪,便自动列队,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规划好的河道开挖点。
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却又充满了震撼人心的秩序感。
工地上,除了风声,就只剩下那些嘲笑者粗重的喘息声。
我走到已经石化的王振华面前,拍了拍他僵硬的肩膀,微笑着说:“王总工,我的施工队到了。您看,还行吗?”
王振华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看着那些已经开始挥舞着巨大机械臂,以惊人效率破土动工的“盘古”机器人,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连同他几十年的工程学经验,都在这一刻,碎成了渣。
4
震撼,仅仅是个开始。
从第二天起,江城泄洪河道工地,就成了全城,乃至全国工程界瞩目的焦点。
一百台“盘古”挖掘机器人,两百辆“百吨王”重卡,组成了一条无缝衔接的自动化作业流水线。
机器人负责挖掘,卡车负责运输,二十四小时不间断。
它们不需要休息,不需要吃饭,甚至连加油都不需要。系统自带的能源核心,让它们成了永不停歇的钢铁巨兽。
网络上,关于这片工地的无人机航拍视频疯传。
“卧槽!这是外星人在施工吗?”
“这效率也太恐怖了!一铲子下去就是一卡车!”
“那个叫江帆的包工头到底是什么神仙?这些设备是国家秘密研发的吗?”
无数的疑问和猜测,让我和我的“帆船建筑”一夜成名。
李建国局长几乎是天天泡在工地上,他从最初的震惊,到后来的狂喜,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近乎麻木的敬畏。
他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披着人皮的怪物。
“小江啊,”他递给我一瓶水,小心翼翼地问,“你这些宝贝疙瘩……真的不用人开?”
我点点头:“全自动,智能的。”
“那……它们吃什么?我是说,用什么能源?”
我想了想,一本正经地回答:“可能是爱吧。它们对建设美丽江城充满了热爱。”(哈哈哈哈哈)
李建国的嘴角抽了抽,决定不再追问。有些事情,还是糊涂点好。
王振华也成了工地的常客。但他不再是来看笑话,而是像个虔诚的学生,每天拿着个小本本,在远处观察记录。
他试图分析这些机器人的工作逻辑和能源系统,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反而把自己搞得神经衰弱,黑眼圈比李建国还重。
第四天,原计划三十公里的河道,已经挖通了二十公里。
这个速度,已经不能用“奇迹”来形容了,这是“神迹”。
我站在指挥部前,看着远处那条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延伸的巨大河道,心里却在犯愁。
系统又发布了新的支线任务。
【支线任务:震惊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