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灰墙与透气窗
张灵儿的青春,是被粉笔灰和油墨味腌渍透了的。
它没有肆意张扬的轮廓,只有课本堆砌出的、四四方方的灰墙,将她牢牢圈禁在教室后排那个靠窗的位置。
那扇窗,与其说是通往世界的出口,不如说更像一个画框,框住了外面那片与她无关的热闹。
窗外,是另一个维度的空间。
篮球撞击水泥地的砰砰声,像沉闷的心跳,少年们奔跑时带起的风掠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喧嚣。
女生们清脆的笑语,像一串串散落的玻璃珠子,滚过初夏燥热的空气。
这些声音,鲜活、生动,充满了蓬勃的荷尔蒙气息,却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永远擦不干净的毛玻璃,传到张灵儿耳中时,只剩下模糊不清的背景噪音。
它们是别人的青春协奏曲,而她,只是角落里一个沉默的听众。
教室内,是她的主战场,也是她的囚笼。
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的微尘和纸张特有的干涩气味。
头顶的日光灯管发出恒定而冷漠的白光,照亮下方一片低垂的头颅。
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翻动书页的哗啦声,偶尔夹杂着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解或严厉的提问,构成了她青春的主旋律——一首单调、重复、名为“按部就班”的进行曲。
她的课桌,是灰墙最坚固的基石。
桌面上,教科书、练习册、试卷,层层叠叠,像一座不断增高的堡垒,几乎要淹没她瘦削的身影。
每一本书的边角都磨得有些发白,每一张试卷上都布满了红蓝黑交织的笔记和批注。
她坐在堡垒后面,目光有时会从密密麻麻的铅字上飘开,落在抽屉里那本半开的小说上。《逆风沐光》。
深蓝色的封面有些磨损,书页边缘微微卷起,泛着被无数次翻阅后的暖黄。
封面上的少年谢沐风,侧脸线条干净,眼神望向远方,那里有迷茫,有不甘,也有一种她无比熟悉却又难以企及的倔强。
这本书,是她灰墙世界里唯一的透气窗。
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书脊上烫金的作者名“慕云”,然后落在主角的名字上——“谢沐风”。
每一次触碰这个名字,都像在触摸一个遥远而虚幻的倒影。谢沐风的挣扎,像困兽在铁笼中冲撞;他的孤独,是深夜独自舔舐伤口的野兽;他渴望被理解的心情,是暗夜里无声的呐喊……这一切,都像一面无比清晰的镜子,映照出张灵儿心底那片同样荒芜的旷野。
她沉溺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用谢沐风的悲喜填补自己生命的沟壑,仿佛这样就能暂时逃离那堵灰墙的围困。
深夜,台灯昏黄的光晕是她的安全区。她蜷缩在书桌前,像一只寻求庇护的幼兽,指尖反复摩挲着书页上谢沐风遇到“光”的段落。
那束光,照亮了谢沐风的黑暗,也点燃了张灵儿心底最隐秘的渴望。
她的眼神里,交织着深深的羡慕和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近乎贪婪的向往。
如果……如果她的生命里,也能有这样一束光呢?
有时,在数学草稿纸的空白边缘,她会鬼使神差地写下“谢沐风”三个字。
笔迹清秀,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眷恋。
然而下一秒,理智回笼,羞耻感涌上心头,她立刻用笔狠狠地将那名字涂黑,用力之大,几乎要划破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