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薪火相传,家国情怀照前路

民国三十年初夏,江城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庆典——为庆祝抗战胜利三周年,全城张灯结彩,街上挤满了欢腾的百姓。苏瑶家的杂货铺前也挂起了红灯笼,明儿从省城回来,还带回了一台刚从国外引进的收音机,正放在铺子中央播放着欢快的乐曲,吸引了不少街坊驻足。

“明儿,这玩意儿可真新鲜,还能听到省城的声音!”隔壁的李大叔凑过来,好奇地盯着收音机,手指忍不住想碰又不敢碰。

明儿笑着解释:“李大叔,这叫收音机,能接收电波,不仅能听省城的节目,还能听到京城的新闻呢。以后咱们在家就能知道外面的大事了。”

苏瑶端着刚煮好的绿豆汤出来,分给街坊们:“大家快尝尝,天热,解解暑。”她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抗战那几年,江城百姓吃尽了苦头,如今终于迎来了和平,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大概就是她重生以来,最想看到的景象。

正热闹着,王易骑着自行车回来了,车把上挂着一个牛皮纸袋,脸上带着几分兴奋:“瑶瑶,明儿,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要扩建了,上面拨了专款,还要增设工业和农业相关的课程,以后咱们江城的孩子也能学技术,为家乡建设出力气了!”

苏根生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刚编好的竹篮,笑着说:“好啊!早就该这样了,咱们国家要强大,就得靠年轻人有知识、有技术。王易,你在学校可要多费心,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王易点头:“爹,您放心,我一定会的。这次扩建,还打算请明儿来给学生们讲讲工业方面的知识,明儿,你愿意吗?”

明儿眼睛一亮:“当然愿意!能为家乡的教育出份力,我求之不得。正好我可以把在国外学到的机械技术,跟学生们分享分享,说不定将来还能为咱们江城建个工厂呢!”

一家人的话,让周围的街坊们都兴奋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的说希望孩子能去学技术,有的说盼着江城能早点有工厂,让百姓们不用再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苏瑶看着大家充满期待的眼神,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家乡越来越好。

接下来的日子,王易忙着学校扩建的事,经常早出晚归。苏瑶则在杂货铺里增加了农具和种子的售卖,还特意从空间里拿出一些产量高、抗病性强的粮食种子,低价卖给农户,帮助大家提高收成。明儿则利用假期,在学校里开设了临时的技术讲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听课,连一些有经验的老工匠,也特意赶来学习新的技术。

这天,苏瑶正在铺子里整理种子,林晚秋带着她的小儿子陈阳来了。陈阳今年八岁,虎头虎脑的,一进门就跑到收音机旁,好奇地听着里面播放的故事。

“瑶瑶,我来跟你说个事。”林晚秋拉着苏瑶走到一旁,压低声音说,“最近城里来了不少逃难的孩子,有的父母在战乱中没了,有的跟家人走散了,看着怪可怜的。我和陈景明想在诊所旁边办个临时的孤儿院,给这些孩子一个住处,就是物资方面还不太够,想跟你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帮衬一把。”